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大清在中國,民國在台灣

大宋帝國的哀歌: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后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 即出自這個典故。明亡后,朝鮮和日本認為中國已亡,日本從此蔑稱中國為「支那」。明治維新后,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唐、宋、明時作為對中國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夏曆二月初六宋祥興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剃髮易服」:夏曆六月十五日明弘光元年(1645),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佔領南明弘光政權金陵。六月初五日,多爾袞諭江南前線總指揮,豫親王多鐸,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六月十五日,多爾袞諭禮部,通令全國剃髮,「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劃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春秋》之義,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中國」始終都是華夏,華夏始終都是進步文明的代表,而華夏也根本不曾以種族、民族劃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國已經沒有一個統治集團有能力又有意願全盤接手華夏文明,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中國正朔已斷。「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大約此意吧。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我們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了,只願有生之年可以憑弔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着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詩歌可以表達我們對凄然收場的宋王朝的懷念。為了復興宋室,一直不停奮戰,但事到如今,已無力挽回了。「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 (譯)

就這樣,陸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南宋的陸秀夫死了……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這場戰爭的兩個對手的來歷都不平凡,趙宋的滅亡也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改朝換代。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謝和耐(Jacque 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想必大家耳目能詳,這是陳寅恪的話。

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陳寅恪認為「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 既然這是文藝復興,那麼這樣的復興為什麼在後來終止了呢?為什麼沒有如歐洲發生的那樣走上持續復興道路並進而走向新興資本主義道路?這個近世的開始是怎樣被打斷的?那個繼承她的弓馬嫻熟的所謂元朝為什麼沒有繼起這樣的文藝復興?如果不是那個只知殘酷虐殺漢人,欲變青天下所有的農田為牧場的元朝來統治中國,中國會是怎樣的中國呢?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着宋的滅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其後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帶給華夏人民極大災難和深重殺戮,這是二個野蠻對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間一個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喪心病狂且腐朽墮落聞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誅盡開國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剛剛血戰解了京師圍的袁崇煥)。因此在日本人的眼裡,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了。不少國外的史學家也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宋代科學技術居於當時世界的最前列。震驚世界的三大發明——火藥、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宋以後,特別是宋明相繼覆亡於蒙元和后金滿清手中時,漢人在經歷了多次異族入侵、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后,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脊樑基本被打斷,勇烈誠信的人群幾被殺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后,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着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傳承。南宋之亡,內有賈似道、史彌遠奸臣當道,外有劉整、呂文煥望風而降,否則蒙古人不見得能迅速擺平。須知,南宋是蒙古花了半個多世紀才滅掉的,其他國家,有幾個可以抵抗蒙古人10年的?有明之亡,內有崇禎剛愎自用,外有吳三桂、洪承疇之流,儘管不乏忠義之士,但是史公可法的志大才疏,也是歷史永遠的遺憾。崖山之後無中國,歷盡磨難的中國人作為整體,究竟在什麼時候變得如魯迅筆下形容得那般卑微、猥瑣、沒有氣節,已經不可考,消失在歷史的濁流中。還是那句話,在罵日本人亂改教科書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要捫心自問,遠到甲申,近至文革,哪次我們好好反省過。

兩百年前,英國駐中國首任特使馬戛爾尼說:「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兩百年後的今天,一位台灣人憤怒的寫道:「(大陸)摒棄傳統的四維八德,培養出了不知廉恥的一代。」這就是「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堅強挺拔的漢族脊樑」?普及英語,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禮,我們瘋狂地為自己的傳統挖掘墳墓,全然不知歷史的幽暗處,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竊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忘了成祖征大漠橫掃北元的那份榮耀,卻相信「農耕文化的懦弱性。」忘了國產紅夷令倭寇聞風喪膽的那份自豪,卻相信「古中國無科學。」「為官應直諫,為史應直書」的那份尊嚴,卻相信「漢人奴性乃根深蒂固。」三百年前的滿人用他們骯髒的爪牙姦汙了我們的傳統,現在又在用卑鄙的謊言,把早已消逝的漢文化作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在相信「清朝明君輩出,疆域遼闊,政策開明,國泰民安」時,為什麼不活動一下生滿鐵鏽的大腦,戳穿這面紙糊的窗戶?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卻被明末遺民視作「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的貧困末世。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哀焚書》第五十八)。當代學者顧關元先生據海寧陳乃乾的記載,則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因此才有了吳晗「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的疾呼。所謂「盛世」,實則一個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嚴全無的時代。此時的西方學者可以慶幸地說:「中國不可能強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此時的倭人可以幸災樂禍地宣稱:「華變於夷之態也」。「支那」一詞應運而生。此時的高麗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面對持續滿清全朝的漢族暴動和起義,面對三百年經久不衰的「反清復明」的口號,面對高麗王國對「大明國崇禎帝」持續百年的秘密祭祀,責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為什麼就沒有人敢於將其撕去?聽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專制最落後的朝代」時,為什麼我們不能耐心翻翻歷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到訪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文明:「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着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在中國的其它省份,還有製作奇特和優良的炮……他們的炮特別好,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我看過一些架在船上的這種炮,它製造的比我們的好,更加堅實。」

總之他們不留下一尺未種植的土地,你在全國看不到任何荒地或無收穫的地方……「我們驚奇的看到那些貴人的良好風度,教養和高尚舉止,還有他們在詢問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們答覆我們問題時候的認真。」

四百年後的今天,西方學者這樣評價這個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的文明:「如果按照人們通常採用的標準,中國在17世紀可以說有過它自己的科學革命。」此時的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這些(商業活動)都早於歐洲商業擴張時代,而且足以與之媲美。」

明代社會有無窮活力,這一點是必須記住的。「漢人主導下的明代學術氛圍,繼承了以前所有由漢人主導時一樣的嚴謹和開明。正是如此,才可能有黃宗羲等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潮;才可能有朱載堉等人「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數」的科學理想;才可能有徐光啟等人「蓋彼國教人,皆務修身以事上主,聞中國聖賢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的開放言論。也許再給這個文明一百年的時間,它將再次令世界為之驕傲。然而,迎接它的卻是一場百年的文化閹割。

三百年前,貪婪的蠻族再一次踏入了中原,顫慄着看到了這一切。此時的這個文明正擁有着佔全球七成的貿易額,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積、軍工產值和船隻總噸位。科學的種子正在種下,人文精神正在日漸覺醒。文明的光輝刺得他們眼花繚亂。 野蠻人驚恐地發現,他們的鎧甲在橫飛的子彈面前不堪一擊,連努爾哈赤本人也喪身於炮火。但最令他們驚恐的是那由兩千年的儒、道、釋文化熏陶而成的文化脊樑。

試問,有哪裡個民族的皇帝可以在亡國時羞愧自縊,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沉重語句?試問,有哪裡個民族的軍人可以在城破被俘后,留下「城亡與亡,我意已絕,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既屬於爾,當示寬大,萬不可殺」的感人迴音?

沒有。當然,也沒有哪裡個民族皇帝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還說著「量中華之力,結與國歡心」的無恥字句。也沒有哪裡個民族的軍人可以懦弱腐敗到使名詞「八旗」成為一個徹底的形容詞。漢文化是包容的,但不是精神的垃圾桶。游牧民族的陋習竟然從此被「兼收並蓄」,難道不值得懷疑?看罷歷史,只能感嘆,是來自通古斯的劣制文化的喧賓奪主,用醜陋的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貴典雅的漢服,用奴性的冷漠和無恥替代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切。而這種遺毒仍在繼續流淌。可以試想,百年後的中國人,為了紀念日軍侵華歡的「豐功偉績」,歡天喜地地拍起《裕仁大帝》、《大和盛世》、《日本帝國》。侵華日軍的罪行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場場慘絕人寰,死者無不以數十百萬記。明成祖時期全國人口為6659萬人,到清世祖時期,全國人口只剩下1448萬人。人口從明末的7000萬銳減了近80%,約有5500萬漢人慘遭屠殺。馮玉祥說:「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然而,我們愉快地將其忘記,舉行「清軍入關360周年紀念活動」,在滴血的屠刀前高呼「民族融合」。次次剃髮易服、圈地運動,份份「禁書令」、「禁海令」,場場動輒萬人「誅九族」的文字獄,殺盡了最後一位有智能有骨氣的漢人,抄盡了最後一本閃着星點思想火花的書籍。海瑞大膽直言的陣陣清風,顧憲成東林講學的縷縷迴音,徐光啟渾天儀前躑躅的片片背影,都已從歷史的長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禍患百年的愚昧與奴性。《大清律例》也說:「造賣印刷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買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想來,倭人的「奴化教育」也只能望而興嘆,始皇的「焚書坑儒」也要自慚形穢。然而,我們乖巧地穿上了所謂的「唐裝」和旗袍,萬馬齊喑着「文化輸血」。應該澄清的是,魯迅批判「吃人的歷史」實乃批判滿清遺毒;五四先烈的文化革命本是要革「辮子文化」的命;真正的漢族文化早在三百年前便戛然而止了。只有別有用心者正在篡改着先人的用意,以期更完美地埋葬我們的傳統。我們乖巧地繼承着只有兩百年歷史的流氓文化,卻以「龍的傳人」自詡,不覺得羞恥?當然,既然繼承着無賴氣質,又怎麼會覺得羞恥。本可以成為讓漢服重新綻放異彩的第一步,卻成了滿族的民族服裝秀,把只有兩百年歷史的粗俗「唐裝」詮釋為「漢族傳統服飾」。中韓禮儀風采大賽本可以成為「青」之與「藍」的偉大角逐,最後卻成了滿洲旗裝和現代透明裝在漢服的子女面前的一次集體獻醜。

中國人不弄清文化閹割與文化融合的區別,硬是要說那是「學習」、「借鑒」、「融合」過來的,正如不知道熱情握手與互扇耳光的區別,不明了見義勇為與流竄強姦的區別,愚昧到了可悲的地步。一旦有人覺醒,想穿上仍然飄逸華美的漢服,想重現真實的歷史,重新找回那份久違的尊嚴與自豪時,一些人便小丑似地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漢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國家安定團結局面的破壞者」,口誅筆伐。於是,「中國人在背叛偉大的先輩」便出自一個韓國女大學生之口。「辮子戲」在上演。屏幕上,珠光寶氣的皇上、貝勒、阿哥、格格們,面對着滿堂太監和奴才的翹臀,得意地接受着觀眾的朝拜。《某某大帝》、《某某格格》、《某某王朝》、《某某風雲》和各種「戲說」乃至「正史」,流水線生產般新鮮出爐,重複着散發著腐臭的謊言。本該澄清這一切的文化精英們,卻又一次選擇了背叛,爭先恐後地湊到鏡頭前,絞盡腦汁令這些遺毒圓滿:「清朝的生產力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史的巔峰。」「清朝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清朝為我國遼闊的疆域奠定了基礎。「清朝為我國近代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闖關東」不再是人類飽受摧殘顛沛流離的血淚史,而是「清政府為人口結構調整做出的突出貢獻」。《四庫全書》不再是史實的篡改者、抹殺者,不再是奴才文化用以立足的根基,而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能的結晶」。

「辮子戲」仍在上演。《狼圖騰》熱銷全國,為游牧民族的掠奪文化歌功頌德。伴隨着陣陣「翻案風」,岳飛乃「不識時務」,袁崇煥更是死有餘辜。高挺的脊樑被斥為「愚忠」。血腥殘忍的破壞與屠殺被從教科書中輕易抹去;「男子上城,女子饋餉」的慘烈抗戰也於「正史」上一筆勾銷。一批批紀念館拔地而起,供奉着洪承疇,尚可喜和吳三桂。一群群意氣風發的專家學者歌舞昇平,為漢奸人格、屠夫氣質、奴才原則樹碑立傳。「辮子戲」的泛濫不再僅僅意味着審美的缺陷,而開始預示着文化的斷層,脊樑的夭折。所以說不準哪裡天,媒體便會爆出「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皇軍入關,日本人移民東北,加強了中日民族大融合。「日語教育乃文化輸血,提高了國人的整體素質,給腐朽沉悶的中國文化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細菌部隊的研究成果乃中日兩國勞動人民共同的科學成就。」

以及「大屠殺及三光政策為我國人口密度的調整,經濟結構的刷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鮮花與掌聲中,「汪精衛紀念館」、「溥儀神社」正式對外開放。「皇軍入關百年紀念」正式舉行。不可能?我不敢說。我們除了身體里流淌的血液,已經無所繼承了。但這也足以激勵我們。只願有朝一日,能與眾人一道,剪辮束髮,身着漢服,向謊言挑戰,追尋古老的復興。

今天,電視里又在放百家講壇—閻崇年的清朝故事,當他講到努爾哈赤是偉大的英雄,多爾袞入中原成功是因為「少殺人」時,台下的觀眾都鼓起掌來,我身邊的幾位同學情不自禁地說道:「講得真好。康熙爺真是聖主啊。」「明朝太腐敗了,漢人太無能了,沒有滿族,沒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漢人是不行,太落後」「漢人歷史從來就是垃圾」。。。。。。我實在聽不下去了,說:「閻說錯了,大家別信!」我的同學立馬反駁:「閻先生不行,那你行啊?閻先生如果說假話的話,央視會讓人家上百家講壇?」 看着同學們歡快而麻木的笑容,他們不時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後振振有詞的爭辯,我心都彷彿被刀剜了一樣,這,難道就是偉大炎黃大帝孕育出來的子孫嗎?我們的民族自稱「漢」;我們的華人被叫「唐」人;我們的文化被稱作「華夏」文明;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央之國」!「華夏」,何意也!高貴而典雅,「中國」何意也!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輝煌的偉名是誰為我們贏得?是我們的祖先,是他們,一隻手握着寶劍砍下敵人的頭顱,一隻手拿着書籍保持着最高貴的禮儀,以無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慾望,拓展着華夏族的生存空間。1000年的征戰,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國家,不知滅絕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將視眼所及的所有肥美土地收入囊中,當他們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灘時,他們才停下了腳步,他們的武力和高貴讓他的所有鄰居,全都匍匐拜倒,在他們面前屈膝,而且是自願的稱臣,這些惶恐的鄰居敬畏地送給祖先一個偉大的國號「中國」,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們偉大的祖先,他們勇敢而聰慧,他們重榮譽而輕生死,他們講信義而鄙狡詐,他們重文明而藐野蠻,他們愛自由而厭樊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迹,可是你們誰知道?在華夏文明毀滅前的南宋文朝是一個什麼樣子?千年的發展,華夏成為了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民族,「世風日靡,黔首猶着絲衣。」—宋代官員如是說。宋代冶鐵,陶瓷,造船和火藥技術都獲得了遠遠領袖世界,西方人總是驚異日本的武士刀最鋒利,可是他們不知道,日本的冶鐵技術是宋人傳過去的,元朝嚴禁漢人煉鐵,因而這些工藝失傳;南宋的造船技術比18世紀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發達,根據剛打撈上來的南宋船「南海一號」和相關史料,南宋船長三十米,阿拉伯人驚嘆道「東方的寶船簡直是一個城市」;漢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將火藥應用於戰爭中的,製作了當時最好的火器,可是後來元朝嚴禁漢人製造火藥;南宋時期,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人民經常集會議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丁大全當政時,陳宗則聯合杭州市民集會要求理宗罷免之。而南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航運促進了大型貿易,商業文明大發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伴隨的紙幣的流行,資本主義萌芽正在茁壯成長,此時西方依然在神教的麻醉下昏昏入睡。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剷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他停頓了幾乎50年。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軍依然抵抗,因為根據宋制,投降詔書必須丞相大臣連署之後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國家沒有投降。而崖山失敗后,30萬宋軍將士只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殺殉國。聽聞宋滅后,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這是什麼!這就是華夏精神。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無育地凝視着陸秀夫。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仍然凝視着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就依你所言吧!』」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着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地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復,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制,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然而此時不幸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候,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復蘇的一次大好機會。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了其他嗎?如果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麼他充其量只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麼變化,因為只喜歡支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查禁《天工開物》,為什麼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麼要限制民間冶鍊鋼鐵,為什麼消滅造船的技術。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治慾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只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治技巧和殘忍暴力只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化。他們只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籍。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徵,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我們的落後,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自卑,是我們的無能,我們沒有一絲理由更沒有任何資格抱怨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和土地,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是世界上最肥美最廣闊的土地,憑藉這些土地,我們孕育了最多的人民。而今天,對着殘酷好殺野蠻人大唱讚歌的我們,毫無禮儀誠信道德淪喪的我們,真的是那個偉大榮耀的禮儀之邦中央帝國的子孫嗎?難道我們真的繼承了祖先的華夏文明了嗎?

我們不配享有「華夏」之美譽!就讓華夏的故事永遠成為一個神話吧!記得西南聯合大學歷史教授(記不清名字了)上中國史上到南宋滅亡就停止了,人們問他為何?他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中國」和「華夏」都是最偉大的名字,裡面所承載着的榮耀不是我們可以承載的。特別是播出了《大清王爺尚可喜》《大將軍施琅》,上演了華南虎的我們!

一個不知道尊敬自己英雄,一個歌頌自己屠夫,一個缺乏誠信的民族只是韃靼文化繼承者,大陸沒有華夏,華夏不在中國。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信乎。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

今天的我們,絕對是炎黃的恥辱!

魯迅曾經這樣評價:不能說話的毛病,在明朝時還沒有這樣厲害的;他們還比較地夠說些要說的話。待到滿州人以異族入侵中國,講歷史的,尤其是講宋末的事情的人殺害了,講時事的自然也被殺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間,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

回天無力道俱窮,干戈四起疑無路。指點洪濤巨浪中。推背圖關於宋滅的描述。

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

文章來源:綜合自網絡

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by曾向华

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 曾向华 ]

我所见到的广州地下音乐圈算起来正好将近十年。 十年中,一批人出现,另一批人消失; 大部分的人都成了不错的朋友,而有的人却成了敌人,不过谁也没有成为英雄。

我正巧是一个从来记不住年月日的人,所以一直没有把旧事翻出来的打算。只是在去年年底的某日于深圳, 一位摇滚青年盯着我说:“你好象很面熟,你是……” “曾向华。”他说了一句也许我终生难忘的话:“老前辈了!”在不知该觉得荣幸还是尴尬之余, 我突然自觉可以鼓起勇气来写一写印象中的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在这里要首先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地下” 二字对于广州的这个情况很合用,它只是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时的一个替代语。

象牙塔中

85年我考入暨南大学物理系, 不久就成为暨大艺术团声乐队主力之一。最初我与两位师兄组成了一支名叫“自由人FREEMAN BAND” 的吉他演唱组,当时这个演唱组在各高校及电视台的演出都相当受欢迎。

那几年, 高校间的文艺活动很多,气氛也相当宽松。期间我所认识的各个学校的吉他手、 歌手中,华师外语系84级的钟春阳是有趣的一位,他吉他的技术很棒, 英文歌唱得也相当好。他也有一支三人演唱组,他在另外两名成员毕业时写了几首奋发向上的歌(那时广州还没有什么人玩摇滚),有不错的旋律。他也许是所有人中唯一一个至今以音乐表演为生的 (我前年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海口的一家歌舞厅—他应是海口数一数二的吉他手了)。

我们的FREEMAN BAND一直以唱英文民歌(FOLK) 为主,因为那是我们三个人都喜欢的东西, 我们所唱过的唯一一首原创歌曲是我在高中时写的。第一次发觉将几个人搞到一起玩音乐有多困难是一年多以后, 那时,我受到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披头四、BOB DYLAN、EAGLES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几乎要摇滚起来的地步),于是我开始比较独立了。

在87年以前, 所有高校学生乐队的身份几乎都是“校艺术团乐队”,我所组织的乐队也不例外。 但与其他学校的乐队不同的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许多的外籍成员(除了几位国内同学外, 先后还有过巴西、阿根廷、法国、泰国、加拿大的成员) ,所以我们的乐器、设备以至技术在当时是最好的(但现在的孩子们看了一定会发笑)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玩我们喜欢的音乐、也一直在创作、演奏自己的作品。

我常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我们的设备是最先进的: 在一次外校的演出中,我们如常使用了吉他失真效果器, 当我们下得台来,一位观众急匆匆跑上来关心地问:“你们的吉他是不是坏了?”

88年广东省电视台在肇庆组织的一次“未来星座” 高校文艺汇演上,我认识了广州大学的“SHADOWS”乐队。这支乐队的灵魂人物林羽也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广州地下音乐活动中的一位活跃分子, 先后与多人组织起“艳阳天”等有相当实力的乐队组合。

89年, 一场政治风波使高校间的互访表演变得非常谨慎而稀有。过于深刻的体验如同没有体验一样地使人麻木, 我的创作也突然停顿下来,音乐的风格从迷惑、 激动变得冷静、虚无。在我眼中,广州高校的文艺创作至今无论在思想上、 艺术上都再没有能达到87、88年间那种深度和丰富,那种压抑的氛围是其原因之一。

这时,最大型的演出机会便是中秋节在广州东方乐园的表演了—他们需要廉价劳动力, 我们需要发泄。观众是来看热闹的市民,他们大都为不知从哪里冒出这些音乐而好奇。

我在校期间, 自己的音乐(也可能是当时所有校园乐队创作)出现在校园外的公众面前的唯一一次,是90年广东流协在“卜通100”举行的“第三届新歌试唱会” —我的乐队碰到了麻烦—鼓手为那套鼓漂亮的音色惊呆了、键盘手对着复杂的合成器不知如何是好、 我则被自己的几个吉他地雷效果器的电源弄得晕头转向, 但我们也得到了捞仔、陈小奇等人的热心帮助;观众热烈的反应使所有的紧张、疲劳得到了回报。

校园是地下音乐的最肥沃的土壤。 我记得这样的一幕:侯德健在86年暨大的一次歌唱比赛中被我们请来当评委,我在后台向他借烟抽,他问:“没烟啦?”我说:”穷嘛!”“穷好哇,穷了就能写出好东西了。”

牛扒城的民歌手

广州比较早期的地下音乐人们聚到一起, 常会为这样一件事而觉得奇怪: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西部牛仔啤酒牛扒城这间酒廊当过弹唱歌手。 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州的地下音乐是从民谣开始的。

我也是其中最早的那批民歌手之一。在这里,我见到了王闻、原“SHADOWS”乐队的灵魂人物林羽、 方辉、我原来学校乐队的吉他手李宗贤、鼓手陈郁葱及后来去了北京的杨一等人。 45分钟的演出时间,三、四十元一场的演出费;这已足以使91年初广州的民歌手们趋之若骛了。

赚钱有术的台湾老板、 昏暗的灯光下特别的装修、客人进门时侍应生高呼的“欢迎光临” 、奇差的音响效果和民歌手,形成了牛扒城独特的吸引力。这里渐渐聚集了一批又一批文人、 雅士和酒疯子;我们有时与来捧场的朋友们把酒欢歌、 调情悦趣,有时与撒酒疯的客人拍桌子骂娘、大打出手。在酒杯的碰撞声中音乐只是赚钱、 练嗓子的手段,并无情趣可言,这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林羽拉上来跟他唱二声部。

不期然间, 这里交流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传递着四面八方的信息,酝酿着一个又一个的举措。

音乐公社

虽然印象中“音乐公社” 与牛扒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我不肯定“音乐公社” 是怎么酝酿出来的,因为那时我已从原来工作的国营厂跳槽到一家私人音响乐器行, 同时也因为长久没有在牛扒城唱民歌而几乎与地下音乐人们失去联系。

一天我在公司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我当时不认识的钟名。他是个非常礼貌的人, 当他告诉我现在有一群朋友想组织一个地下音乐人团体,并很客气地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时, 我在很客气地表示愿意同时,内心却已激动得不行—这个想法太好了!

音乐公社一开始就得到了《音乐天堂》 的朋友们的支持,音乐公社的成立会便是在《音乐天堂》 的所在地开的(大概是92年的春天,我不记得准确的日子了) 。到场的大概有二、三十人,其中一些是以前的朋友,而更多的是不认识的新面孔。 大家为团体的名字和社长、理事等事项稍事讨论后,一切就定下来了:

名称: 音乐公社,社长:方辉,理事:钟名。
音乐公社的成立标志着广州地下音乐第一个高潮的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艳阳天、 KSM、NO NAME、铁蜘蛛、支点、藻泽、一窝蜂、焦距、王闻、田敏、朱昕荣和我等(还有一些我记不起来的但未必不重要的) 乐队和个人突然频繁地出现在报纸、 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为数不多的几次“社员汇演”为“社员”同志们提供了交流、观摩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公社的存在。

提到音乐公社, 我觉得不能不提这几个人:方辉、钟名、熊晓杰、江南藜果。 方辉作为社长,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他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大部分的社员其实都在自留地上辛勤工作, 而到公社有收成时就不知不觉、理所当然地到方辉那里去领公粮。 方辉有时也坦然承认这应部分地归咎于自己不知该如何组织这群英雄豪杰,但他的工作实在太多了—他几乎是唯一一个工作在国营单位(相当忙的那种)的成员(其他如我在私人琴行打工,NO NAME、支点、藻泽、焦距在读书,KSM、一窝蜂、王闻晚上在酒吧、歌厅上班,另一些人则无业) ,而联系场地、协调各乐队的器材(有时还要租用)、新闻发布……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把我们的社长搞得焦头烂额, 事成之后,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感谢过他的一切努力。 我常常看到原本天真烂漫的他变得灰头土脸,但却又不知该如何安慰他才好。

钟名是伟大的, 一位政府部门的职员,与音乐创作毫无关系,仅凭一副热心和耐性默默地有条有理地帮助着我们这群疯子和自大狂。 他和方辉的结识直接导致了音乐公社的诞生,而在音乐公社存在的全过程中,由于他的低调作风,你甚至可以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但在音乐公社名存实亡的那段时间,钟名给了我一份厚厚的音乐公社活动的资料—他的确不用说什么,他所做的就已经很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时《信息时报》 的名记、股票专家熊晓杰以强大的影响力使音乐公社一夜之间拥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 他是我在暨大时的学长,当时的一些共同战斗的经历让我觉得他具有策划活动的天赋; 而对地下音乐的热情使他成为音乐公社与新闻媒体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 他很早就看到了音乐公社组织形式上的弱点,但无论是他还是我们自己,在当时都无法做出有力的改变。

《粤港信息报》 的名记江南藜果当然是当时关心音乐公社的众记者中最有力的一位吹鼓手, 也和熊晓杰一样是参与音乐公社创立的策划者之一,但在这里提到他的真正原因, 是因为他准确地预报了音乐公社的无形解散。他是熊晓杰的同班同学, 这位眼中闪烁着狡诘的干瘦的小老头有着过人的敏感和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 当众人带着惋惜的心情回避面对音乐公社将近名存实亡这一事实时, 他毫不客气地以客观而敏锐的眼光和不小的篇幅在报上做出分析,最后他告诉我们:“你们快玩完了”。

音乐公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使广州地下音乐大规模地曝光, 这也使专业音乐人、 音像公司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市场;94年中,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南方大摇滚(一) ”的录制完成在标志着音乐公社的成功的同时也意味着音乐公社的结束。 一批广州、深圳的作品和出色的社员创作被并不出色的策划和制作匆匆推出。

回到混沌状态

《南方大摇滚》 专辑的录制过程中,原本不十分明显的各乐队内不同音乐风格取向和个人间的性格矛盾突然白热化。 虽然我们对这群个性强烈的人们相处在一起和组织乐队的困难早有心理准备,但这种变化依然让人意外和感伤。

这一时期,两位李姓朋友在广州地下音乐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位是香港两生花独立唱片公司(Sound Factory)的李劲松先生(阿DICK) 。在广州的一次展览会上,焦距乐队的贝司手郭劲刚认识了他并把他介绍给广州的地下音乐圈。他对广州的地下音乐相当感兴趣, 但在一次次试听后,他有些失望。他的反应使部分广州地下音乐人感到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自省引起的意见分歧和以前的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几乎所有广州地下乐队解散、 重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广州地下音乐圈几乎不存在固定的乐队组合,大家只在不同的演出场合随兴作临时组合。 最后仍与李劲松保持了较长时间联系的是独立歌手王磊和焦距乐队的主音歌手宋晓军。 王磊作为一名外间公认的广州地下音乐的代表, 虽然在音乐公社第一次的社员汇演上就曾出现,但圈中却常把他当成一位过客, 这也是此文到现在才提到他的原因;如果把他归入圈中,那他将是我们中目标最明确、最坚韧不拔的一个。

另一位李姓朋友是电台DJ李启健(阿KENT) 。他由于工作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兴趣一直与地下音乐圈和校园乐队保持着接触, 音乐公社停止活动后,广州的地下音乐会不少是他组织发起或多少跟他有较大的关系。

这段时间里, 江湖上有许多的变化和是非,社员们有的暂时失去了目标,有的找到了新的生活,有的反而更专心地去玩自己的音乐了。

摇滚精神不死

必须告诉大家的是, 有许多优秀的地下音乐人在这篇文字中没有提及,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要赶时间交稿; 另一方面我并不打算写一篇广州地下音乐史,不可能面面俱到。 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感谢许许多多这里没有提及的朋友,因为他们不但过去支持过广州的地下音乐, 他们也准备为广州地下音乐新的高潮的到来推波助澜。

就在这篇文字截稿的前两天,我参加了在开平举行的“五. 四新青年—摇滚精神不死” 音乐会,在那里我又见到了颇具实力的吹波糖、雨中猴群、与非门与刘晓宇等新一辈的广州地下乐手, 在那里我发现了原来在音乐公社就已是最出色的吉他手易云钢和鼓手高原都在技术上又有了质的提高,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一群全新的观众和一帮熟悉的新闻界的朋友。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新的音乐组织象音乐公社一样再一次把广州的地下音乐人团结起来, 而它应该会比音乐公社更成功。

via: Music Heaven

 

 

【2016艺象声音现场艺术节】声音艺术家介绍 ABOUT ARTISTS

深圳,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时也是各种变化与刷新率极高的地方,不少新兴艺术都发生在此地,特别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时代,这座城市将一直扮演着国际化艺术前沿的角色。

此次首届艺象声音艺术节,重点突出在艺术现场的实验性与即兴性,都是体现在艺术家们经验的现时表现力与感染力上,艺术区特别邀请了国内外八位声音艺术家的参与,著名的珊寇Sainkho(图瓦/奥地利)、著名的“美妍 & 朴” Miyeon & Park(韩国双人组)、著名的实验声音艺术家奥拉夫·豪赫兹Olaf Hochherz(德国)、世界实验声音圈最活跃的声音艺术家李劲松Dickson Dee(香港)、著名聲音藝術家陳伯達以及两位深圳本土的声音艺术家沈丕基、陆正Zen lu。在两天的艺术节中,既有各位艺术家独立的表演又有各种的即兴互动,以及24号晚19:30开始的集体,23号下午16:00,还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Sainkho Namchylak Food Art”珊寇唱作展。

除了音乐人声音实验、音乐演出外,艺术节增加行为艺术与声音艺术的实验性互动,在第十届“谷雨行动”行为艺术节举办的同时,两个艺术节同时同地发生,几十位国际性艺术家尝试艺术互动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将是为其两天精彩的艺术现场出现,为深圳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充满现场感的艺术盛宴。

美妍 & 朴 ” Miyeon & Park” (韩国)


由钢琴手美妍和打击乐器演奏者朴在千组成的双人“美妍 & 朴”, 在数年期间成为代表韩国以及亚洲的最高的即兴音乐演奏组合。他们的融合了自由爵士乐、国乐、现代古典、摇滚乐核心的音乐在过去10多年期间通过许多表演成功地表现了21世纪型即兴音乐的全新代案。这在美国的爵士乐与亚洲的独特而深沉, 以及非常直观的精神世界结合而成的令人惊叹的崭新形态的艺术。

“美妍 & 朴”的演奏具有可以用构成即兴的语法来形容的最高水准的音乐性。以明了的旋律和接近为基础的他们的音乐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独创主题, 通过令人惊叹的演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促使其高效地发展。

“美妍 & 朴”DUO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将韩国音乐的传统融入他们的作品中。这并非单纯地意味着将爵士乐和韩国音乐混合在一起。虽然“美妍&朴”DUO既不是爵士乐, 也不是国乐, 但是兼具两者之美德的全新风格的音乐。

“Sainkho Namchylak FoodArt” 珊寇唱作展

(图瓦/奥地利)


Sainkho Namchylak,中国铁杆都叫她“珊寇”,作为全球顶尖的声音艺术家,在声音艺术领域里是很多人膜拜的偶像,而且是神仙级的,大家并不陌生。

生于图瓦共和国,祖先是游牧民族,自小学习歌唱,曾组过民谣摇滚乐团。长大后远赴莫斯科学习声乐,除学习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也包括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从 1989年起,Sainkho开始跨足欧洲前卫即兴乐界,学习更多元化的发声技巧,并致力挖掘双声唱法与其他音乐风格融合的可能性。

这次展览是Sainkho在环保健康的题材上,进行的朴素尝试,所有的画作均以100%的食材原料作为绘画的笔墨,作品将在4月23日展出,大家可以看到Sainkho的画作就像Sainkho的声音表达一样信马由缰,一发不可收。每幅作品都能感受到Sainkho饱满的创造力和古老的神秘感,所有这些,都让你觉得很先锋,很实验,很情景。

此外, “Sainkho with her friends”即兴声音演出,是Sainkho “Food Art唱作展”的一部分。届时,Sainkho和她的朋友香港著名声音艺术家李劲松,将为现场观众一起带来全球顶尖的真正发烧的声音体验。Sainkho 出神入化的演唱技巧让人惊艳,结合图瓦传统双声唱法、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与当代发声技巧,时而像歌剧男高音般清亮,时而像鸟鸣、孩童撒娇、深沉的低吟,人们不免拿她跟Bjork、Zap Mama、Patti Smith、Nina Hagen或者Maja Ratkje相提并论。

2002年由德国女导演Erika von Moeller执导的纪录片《Sainkho》正式面世,让世人对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层的了解,同年Sainkho更获家乡图瓦颁发“二十世纪图瓦最具创意成就奖”。

归根到底,奠定Sainkho在当今乐坛的特殊地位以及赋予她的音乐跨乐种、跨文化吸引力的,却是她一直坚持的实验精神。从她每张专辑都试图破格,把别具一格的演唱结合西方前卫爵士、即兴音乐、各地传统乐以致电子乐,加上诗化歌词,Sainkho成功塑造出一种特别强调声音技巧表现、而兼具许多不同国家传统的世界音乐。著名音乐杂志《The Wire》这样形容Sainkho的音乐:运用打击效果的喘息、啧舌声与高音域尖叫作为表情,在流行与传统音乐之外独树一帜,立足于完全不同的境界:一个纯人类、受此纪律驱动而超凡的境界。

奧拉夫 · 豪赫兹 Olaf Hochherz(柏林)

声音艺术家暨实验音乐演奏家,除了以自制电子器材即兴创作和电脑程序作曲的演出,他也致力于发展自己搭建声音结构的创作。借由声音作品探讨环境和器材的关系、或抽象声音与其联系之关系,或电子声音与其他种类声音的关系。过去于不同的艺术节场合发表其电子作曲的作品,而装置表演作品持续于欧洲及亚洲各国巡回演出。

他对不稳定的系统有高度兴趣,并致力于开发相关领域,而非只是足以掌握机械的能力。而此相关领域能让他融合音乐及其他声音经验。对他而言,声音有自己的生命,而他则尽力保持其活力。

李劲松 Dickosn Dee  (中國香港)

李劲松是世界实验音乐圈最活跃的香港人,从事音乐事业已超过25年。创办“亚洲传声”,这间在华人地区独立音乐场景中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作为起点,李劲松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参与和从事过包括独立音乐的唱片发行和代理、音乐创作、出版、版权代理、媒体宣传、演出组织等工作。

1996年,李劲松首张个人专辑《PAST》在JohnZorn的Tzadik唱片公司出版。从此他便踏上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音乐风格多样,从Avant Garde到具象、新古典到工业噪音、跳舞音乐或电声民族爵士皆广泛涉猎。李劲松拥有多个创作代号并与不同的音乐家组成乐队或组合。例如DJ Dee用以创作实验电子,Li ChinSung则专注具象和Avant Garde,PNF则是专为创作工业噪音而设,KhoomiSound Machine,则是他开始电声民族爵士的尝试的又一新的代号,在这队融合了蒙古长调、自由爵士和实验电子的乐团里,李劲松负责电子原音、采样、唱盘等声响的设计。

多年来,与李劲松合作过的音乐家或艺术家,足够写成一幅当代音乐场景的地图。

除了亚洲传声,李劲松新开设了一个厂牌DicksoniaAudio,专注于自己创作作品的出版和发行。这也有助于他拓展个人在创作上的自由度。频繁出席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或演出的李劲松,也在一些艺术学院和大学举行讲座,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他在创作或音乐工作的经验,希望让听众能拓宽思维去接受和看待艺术和音乐。

李劲松也参与包括中国独立电影和现代舞的配乐创作,他的配乐作品包括导演朱文的《小东西》、《火星纪事乐队》,《三元里》, 著名编舞家桑吉加的《Pa I Ethos》、《Pathos》、 《NotHere/Not Ever》、《重置》、《那一年,这一天》、《前定的暗色》、《无以名状》、编舞家刘琦的《临池》、《The CityRace》、《临池舞墨》,编舞家侯莹的《Burning》,《Tang andSong》,和參加了一些重要艺朮或音乐节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和佛罗伦萨FabbricaEuroppa艺术节(2008,2014,2015),德国科隆三年音乐节,日本横浜三年展和北九洲双年展,瑞典Clandestino音乐节,香港新視野艺术节(2006,2010),波兰MovingCloser 艺术节,韩国现代和民俗艺术节,台北城市艺术节,广州电影节,星加坡華艺艺术节,深圳建築双年展(2006,2008,2010),上海国际艺术节(2013,2015),城市游牧艺术节在乌兰巴托,城市游牧艺术节在柏林,哥斯达黎加国际艺术节,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香港艺术节等等。

陳柏達 Wilmer Chan(中國香港)

演奏低音大提琴的理念背弃传统支援乐队节奏与和声的岗位,转移集中于探索乐器特异的音质,奏出融合于环境氛围的声音。

2012年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劳轮斯大学读取作曲系学士,现活跃于即兴音乐创作。除了近年来参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数码艺术项目<拾年>,多媒体剧场<1984>、<掌心的鱼>的创作和演出外,比较重要的经验分别是和乐手OlafHochherz、 Nelson Hiu、丰住芳三郎 ;作曲家 MartijnTellinga 和 The Deep Listening Band 的合作。

陸正 Zen Lu (深圳)

陆正,电子音乐家、声音艺术家、We Play! Records及Neo Sound(离骚)新艺术团体和艺术活动创办人,中国和波兰跨国音乐交流项目”ChoP”发起人之一,N2新媒体艺术小组成员,生活、工作于深圳。

2007年初主持创立深圳独立音乐厂牌We Play! Records,组织策划演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演出和交流。陆正也为戏剧及电影创作配乐,他的数字声音和音乐倾向于绵密、细致和简约的风格。

曾参加香港SAND Festival(2006)、香港新视野艺术节(2006)、瑞典ClandestinoFestival(2007)、波兰Moving Closer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Festival(2007)以及ChineseSound Art in Poland(2007)、大声展(2007)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5、2007)、多伦多SoundReach(2009)、香港建筑是艺术节(2009)、华沙电子音乐节(2010)、ChoP ontour in Poland(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都市未来之声”(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ChoP Tourin Europe(2011)、ChoP中国巡演(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2012)、德-中爵士即兴音乐节(2012,2013)、ChoP音乐节(2012, 2013)、CO-SOUND 艺术节 (2013)、ChoP+Moss 欧洲联合巡演(2013)、声闻系列(2014)、re:source音乐节(2014)、Polyphonia音乐节(2014)、BOK戏剧艺术节(2015)。

沈丕基  Shen Piji (深圳)

独立艺术家 声音艺术家

1971年出生于福建闽南书画之乡诏安的书香门第,自幼承习中国传统书画与民间音乐。1985年开始学习吉他,1988年进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主修现代漆画,1993年工作生活于深圳,成为深圳九十年代至今先锋音乐和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1997年组建地下摇滚乐队“向日葵乐队”任主唱与主音吉他,活跃于当时中国的地下摇滚界与朋克音乐领域,曾为国内各知名娱乐场所空间设计师,后又转入对纯粹声音实验以至先锋视觉艺术的创作与实践。古琴广陵派第十三代传人,并对传统古琴的传承与当代古琴实验性做出了一定尝试,深圳梧桐琴社创始人。


沈丕基作品涉及装置、影像、行为、绘画、音乐、声音、诗歌等形式,个人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并与东方禅宗精神相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长期坚持以即兴方式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创作动机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跨界性作品多呈现为对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感受,并对自然万物的思考领悟做出了一定艺术再现,同时策划了各类国际性新媒体艺术展,也是国内行为艺术与声音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主张倡导魏晋时期自由精神观念,传达出东方艺术思想理念国际化的重要性,结合新媒体艺术语境做出开创性的思考与呈现。

现场演出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年曾和日本废墟乐队、空中飞鱼乐队、美国硬HIMSA,以及国内多次全国巡演,也和国内及香港各大朋克乐队一起如盘古乐队、生命之饼乐队、荔枝王乐队等一起同台。2000年之后偏向于实验声音的现场,把声音与装置、行为等方式作品如:《生活·压力》声音实验系列,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5、2007)、“独闲·散拍”个人实验音乐会(2010)、CHOP音乐节(2012,2013)、德-中爵士即兴音乐节(2015)、香港诗歌艺术节(2015),以及近年来的一些艺术展的实验声音表演开幕式等。

via: 艺象iDTOWN

中国歌手高樱荣获国际音乐大奖意大利鲁尼兹亚音乐奖(Premio Lunezia)

恭喜高櫻!這次我做為張楚和高櫻的提名人,很高興朋友得些奬項,今年最佳男歌手由有意大利Sting之稱的Nek得獎,高櫻得到最佳女歌手獎,因為時間太倉促18號一早收到通知,坐當晚半夜的飛機到米蘭再轉車去卡拉拉市,己是19號下午,可惜高櫻來不了,只好我上台帶領奖座,再次恭賀5位提名奖歌手和大奖得主高櫻!Grazie!!

e-flyer

中国歌手高樱荣获国际音乐大奖意大利鲁尼兹亚音乐奖(Premio Lunezia)

昨日,在意大利卡拉拉市举办了2014年意大利鲁尼兹亚奖颁奖典礼,鲁尼兹亚组委会与意中艺术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歌手高樱荣获2014年意大利鲁尼兹亚最佳歌手奖。
高樱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歌手。鲁尼兹亚奖成立于1996年卡拉拉市,为意大利重要的流行音乐奖项,致力于奖励意大利本土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创作力的歌手,在意大利有着广泛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50位歌手荣获这一奖项,获奖人几乎囊括了意大利所有知名歌手,包括世界著名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Andre Bocceli),意大利流行音乐天后劳拉普西尼(Laura Pausini),艾罗斯(Eros Ramazotti),苏奇洛(Zucchero),安东那齐(Biagio Antonacci)卡帕来扎(Caparezza)组合等知名艺人。
此前,鲁尼兹亚奖组委会与意中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心(ICCX)通力合作,成立意中艺术评审委员会,奖励在意大利本土以外的国际歌手奖项,以促进中意文化交流,组委会在为期一年的评选中,最终评选出五名提名奖,分别为张楚,高樱,朱哲琴,汪峰,许巍。最终组委会发言人兼鲁尼兹亚奖主席斯蒂法诺(Stefano De Martino),宣布2014年鲁尼兹亚奖颁发给中国歌手高樱,此外该奖项也得到了意大利驻北京使馆文化处的支持。

s_stage 

德中即兴爵士音乐节Jazz Improvise Meeting Festival 2013

logo1

 

JIM logo2

poster_final_s

 

JIMFestival 2013 produced by Asia Network & Noise Asia

Partner:
Goethe-Institut China

Local partner:
999Royal Suites & Tower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w Modern Art University
Today Club
北京二十二号院街艺术区

Venue:
Shanghai / Power Station Of Art
Beijing / 北京二十二号院街艺术区
Shenzhen  / Q Cafe – 999Royal Suites & Tower and Today Club – OCAT

Graphic design:
東言舍藝術設計研究所 (Beijing) www.otonowork.org 

 

here are some great artists confirmed to join this year JIMF,
the offical home page: http://jim-festival.com/ 
Douban:http://site.douban.com/JIMF/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azzimprovisemeeting
Weobo:http://weibo.com/u/2935518071

 

Artists:

  1. Aki Takase
  2. Peter Brötzmann Full Blast Trio
  3. Gebhard Ullmann Clarinet
  4. Klima Kalima
  5. Michael Schiefel
  6. Rolf Sudmann
  7. 孙孟晋 Sun Mengjin
  8. 李剑鸿 Li Jianhong
  9. 汪圆清Dynamic Wang
  10. 殷漪 YIN Yi
  11. 陆正 ZenLu
  12. 王長存
  13. 马海平 MHP
  14. 廖凯 Joco
  15. 王田
  16. 李元庆
  17. DJ Dee

 

web_banner

Venue: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http://www.powerstationofart.org

-邵氏現代艺术学院 Shaw Modern Art University (Beijing)
http://www.smau-hongkong.com

-丹枫白露酒店 Q Cafe/999Royal Suites&Tower (Shenzhen)
http://www.999royal-suites.com

-今日俱乐部 Today Club (Shenzhen)
http://www.todayclub.hk

-北京二十二号院街艺术区
http://www.beijing22.com/

 

info: [email protected]

"Layer Code" by Sang Jijia in Guangdong Dance Festival 2013

poster1gz

poster2gz

 

 

Date/Time:2013.11.12 20:00

Venue:No.13 Theater

Duration:70 min (no intermission)

Company:BeijingDance/LDTX

Ticket Price:¥350/200/120

 

LAYER CODE

Choreographer: SANG Ji-Jia
Composer: Dickson DEE (CASH Hong Kong)
Premiere Lighting and Stage: Godzilla TAN (Malaysia)
Lighting Design :LI Xin
Video Design: Adrian YEUNG (Hong Kong)
Costume Design:WANG Yan
Live Video Recording: GUO Qiao-Chu
Dancers:LI Yue、TANG Ting-Ting、LIU Yin-Tao、XIE Xin、XIE Yong-Chao、GONG Xing-Xing、ZI Wei、XU Yi-Ming、ZhaXiWangJia、Qian Kun、ADiYa、GUO Wei、GAO Yang、Hu Shen-Yuan

The virtual reality prevails nowadays, where people can override the past record and reset the process by one simple push of a button. What if the life is real? Could the accumulation of living experience be started all over again? The motion and emotion, while repeated, could be the same as those before the reboot?
In “Layer Code”, the choreographer imaginatively manipulates the stage’s time and space to allow the dancers and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 movements in many layers of setting. It is an experiment itself to explore phys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imensional elements, and to examine philosophically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living through a same life again.

more details see here:http://www.gdfestival.cn/en/activity_detail.php?id=15

ChoP音乐节2013

ChoPposter

*本项目由波兰共和国文化和民族遗产部资助。
www.chop-project.com

ChoP Project是由中国电子音乐家Zen Lu和波兰电子音乐家Grzegorz Bojanek于2006年共同发起而ChoP音乐节则是ChoP音乐项目的延伸。自2011年开始,ChoP项目受到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资助,2012年在深圳和香港成功举办ChoP音乐节。
2013年11月10日至16日,我们再次举办ChoP音乐节,将在深圳地区6个场地举行3场讲座和3场专场演出,这是ChoP项目成立7年以来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音乐节集合了两国最为优秀的一批电子音乐家。本届ChoP音乐节将有6位波兰音乐家和6位中国音乐家参加表演,共设三场讲座/工作坊和三场演出。所有活动全部免费开放。

演出: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MistHaus(雾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梧桐山艺术小镇坑背村54-1号
演出时间:6:00 PM
Zhang Jianfu + Gold Plated Face + Guiddo
Er Dao + Błażej Malinowski + Michał Wolski
Zen Lu + Kim_Nasung
Shen Piji + Grzegorz Bojanek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Pepper Club(胡椒俱乐部 )
演出时间 9:00 PM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购物公园二楼
Michał Wolski
Guiddo
Błażej Malinowski
Gold Plated Face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IDUTANG(一渡堂)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恩平路华侨城创意文化园F3栋
演出时间:9:30PM
Michał Wolski + Zhang Jianfu
Grzegorz Bojanek + Zen Lu
Kim_Nasung + Sin:Ned
Gold Plated Face + Dickson Dee
ChoP Orchestra

讲座: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14:00 PM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介绍:ChoP音乐节2013
ChoP音乐节的主要理念和ChoP项目的简短历史,ChoP音乐节活动描述。
主讲人: Jarosław Grzesica, Grzegorz Bojanek
时长:15分钟
讲座: OPTICON – 构筑视觉,创建故事
在静态的装置作品中讲述故事?如何运用新的科技将抽象的视觉变成观众感兴趣的事物?怎样在复杂的装置作品中通过声音、视觉和情绪刺激观众?Jaros将透过三个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Case studies: Roch Forowicz OPTICON, DETECTION, Przemysław Moskal: REFLECTIONS, Lincoln Shatz: My City and From Here, Adad Hannah: MUSEUM STILLS)
主讲人: Jarosław Grzesica
时长:60分钟
讲座:波兰声音艺术在柏林
Tomasz Guiddo Światała (定居于柏林的著名音乐制作人,DJ,电台创办人)将分享他在柏林期间的音乐制作方面的经验,包括与众多厂牌的合作,比如Ostgut Ton和Jazzanova的厂牌Sonar Kolletiv。他将展示其音乐创作的基本设备,他如何使用Ableton Live软件,以及他和他的音乐项目Manhooker在柏林如何被著名的大厂牌注意和发掘。
主讲人: Tomasz Guiddo Światała
时长: 60分钟
现场演出:30分钟
演出乐手:
Gold Plated Face
Michał Wolski
Guiddo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南山
工作坊-时间:10:30AM
现场演出-时间:2:00 PM
Guiddo + SWIS Student
Michał Wolski + Błażej Malinowski
Zen Lu + Grzegorz Bojanek + SWIS Student
Kim_Nasung + Gold Plated Face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14:00 PM
华.艺术沙龙
介绍:ChoP音乐节2013
ChoP音乐节的主要理念和ChoP项目的简短历史,ChoP音乐节活动描述。
主讲人: Jarosław Grzesica, Grzegorz Bojanek
时长:15分钟
讲座:独奏vs双重奏
Blazej Malinowski和Michal Wolski 是“Fűnfte Strasse” 项目的创办人,这个项目包括电台演出、文化活动和现场音乐表演。在他们各自的独奏项目和双重奏项目中,他们使用Ableton Live软件作为核心工具。他们亦使用不同的设备创作他们想要的声音。工作坊将展示他们如何解决独奏与双重奏之间的一致性。
工作坊结束之后,他们将作一个30分钟的现场音乐表演,展示他们音乐合作的成果。
主讲人:Błażej Malinowski, Michał Wolski
时长:60分钟
现场演出:Blazej Malinowski+Michal Wolski
时间:8:00 PM

2013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
 – 桑吉加舞蹈作品《重置》

重置-poster

2013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精良之作——桑吉加舞蹈作品《重置》大型舞台版, 2013年10月25(五)、26日(六)晚19点30分,解放军歌剧院全球首秀。国际艺术家鼎力合作,现场音乐和现场影像设计,展现独树一帜的桑氏舞蹈剧场。

桑吉加舞蹈作品
“桑吉加的《重置》能像电影一样承载更深刻的主题。”
——《新京报》

“桑吉加的《重置》让观众找回了现代舞真实的感觉”
——《北京青年报》

重置
LAYER CODE

编导:桑吉加
作曲:李劲松(香港)
影像设计:杨振业(香港)
灯光设计:李鑫
服装设计:王彦

2013.10.25(五)、26(六) 19:30
解放军歌剧院 PLA Theater
票价:¥/380/ 280/180
学生5折优惠50%

票务总代理 中演票务 网址:www.t3.com.cn
24小时订票热线400-818-3333
特约票务代理电话
大麦网:4006-103-721
永乐票务:4006-228-228
解放军歌剧院票务 010-66131718
票务及节目查询 010-64054842 转 8005
雷动天下网站 www.beijingldtx.com
雷动天下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dtx

剧场地址: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60号

CRITICS SAY
媒体评论

“‘雷动’”以其严肃的艺术理念和和整齐的演员阵容,更加确立了其在中国现代舞界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中国文化报》

p1
p2
p3
p4

2013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
 – 桑吉加舞蹈作品《重置》
大型舞台版全球首秀

《重置》是国际著名编舞家桑吉加继《无以名状》和《前定的暗色》后,为雷动天下度身打造的第三部作品。2013年1月于北京雷动天下剧场首演时,引起强烈反响。巧妙的命题,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戏剧张力,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番二度上演,将是《重置》大型舞台版本的首次亮相,节目邀请北京青年灯光设计师李鑫和服装设计师王彦一起合作,并由香港音乐人李劲松和多媒体制作人杨振业进行现场音乐和现场影像设计。北京演出之后,《重置》将于11月12日在 “广东现代舞周”精彩亮相。

Layer Code
A Masterwork by world renowned choreographer SANG Ji-jia

Layer Code is the third masterwork created by the world renowned choreographer SANG Ji-jia for BeijingDance/LDTX. SANG’s two previous works: Unspeakable and Standing Before Darkness established SANG as an important choreographer of the era, and Layer Code, while premiered in January, 2013 at a black box theatre, the LDTX Theatre,left a strong impression to the audience with its exquisite conception, imaginative setting and overwhelming theatrical tension. Layer Code is now restaged in an authentic procenium theatre, the PLA Theatre,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Beijing’s lighting designer LI Xin and costume designer WANG Yan. The work also features the live-interacting performance by Hong Kong’s musician Dickson DEE and video artist Adrian LEUNG. After its re-run in Beijing, Layer Code will be brought to Guangzhou as the main attraction for the Guangdong Dance Festival.

作品简介
重置
时长:70分钟 (不设中场休息)
编导:桑吉加
作曲:李劲松(香港)
首演舞美及灯光设计:陈剑明(马来西亚)
灯光设计:李鑫
视频设计:杨振业(香港)
服装设计:王彦
现场摄像:郭翘楚
舞者:李玥、汤婷婷、刘吟韬、谢欣、谢勇超、龚兴兴、訾伟、
许一鸣、扎西旺加、钱琨、阿迪亚、郭伟、高扬、胡沈员

在今天人们习惯的虚拟空间如各式计算机和电玩世界里,“重置”意味着推倒过去的程序和经历,并重新建立一个出发点,以面对种种‘曾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在虚拟的世界里,要推倒过去修建将来,只要按一下键钮即可,可在现实生活里,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是人类情感的积累和堆填,当时空颠倒之后,是否所有被推倒的,都可以重来?被打破的,都可还原?
舞蹈《重置》以艺术家的想象力,进行对可否重复生命过程的思考。

LAYER CODE
Duration 70 min (no intermission)
Choreographer: SANG Ji-Jia
Composer: Dickson DEE (CASH Hong Kong)
Premiere Lighting and Stage: Godzilla TAN (Malaysia)
Lighting Design :LI Xin
Video Design: Adrian YEUNG (Hong Kong)
Costume Design:WANG Yan
Live Video Recording: GUO Qiao-Chu
Dancers:LI Yue、TANG Ting-Ting、LIU Yin-Tao、XIE Xin、XIE Yong-Chao、GONG Xing-Xing、ZI Wei、XU Yi-Ming、ZhaXiWangJia、Qian Kun、ADiYa、GUO Wei、GAO Yang、Hu Shen-Yuan

The virtual reality prevails nowadays, where people can override the past record and reset the process by one simple push of a button. What if the life is real? Could the accumulation of living experience be started all over again? The motion and emotion, while repeated, could be the same as those before the reboot?
In “Layer Code”, the choreographer imaginatively manipulates the stage’s time and space to allow the dancers and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 movements in many layers of setting. It is an experiment itself to explore phys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imensional elements, and to examine philosophically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living through a same life again.

主创人员

sangba
编导:桑吉加

国际著名编舞家。出生于甘肃,藏族。数十年来,桑吉加游走世界舞台获奖无数,最受瞩目的便是2002年入选“劳力士创意推荐资助计划”,远赴德国追随现代舞大师威廉·佛赛,并成为大师的入室弟子及排练助理。 2007年回国至今,担任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驻团艺术家。桑吉加的舞蹈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建筑、多媒体以及视觉艺术,在大胆的跨界中尝试舞蹈的多元化。其作品已先后出访亚,欧,美,澳各洲。主要编舞作品有:《一九七九》、《那一年·这一天》、《同志》、《无以名状》、《火柴人》、《前定的暗色》、《重置》、《不在/不再》等。
SANG Ji-Jia An ethnic Tibetan born in Gansu Province, he was named “Star across the Century” by the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97. He was awarded the Asian Cultural Council Scholarship and the American Dance Festival Scholarship in 1998. In 2002,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 Program, Sang studied choreography under William Forsythe and stayed with the Forsythe Company as choreographer and dancer until 2006. Sang Ji-jia returned to China in 2007 and became the Resident Artist of BeijingDance/LDTX. Sang’s works have a characteristic performative mix of visual art, architecture and multimedia which he adapts into an eastern aesthetic. He have been presented around the world,His major works include 1979, As if to nothing, Not here/Not ever, Layer Code, Comrades, Unspeakable, Sticks, Standing Before Darkness, etc.

dd

作曲:李劲松
是世界实验音乐圈最活跃的香港人,身兼制作人、作曲家、声音艺术家、厂牌创始人、组织者、策划人的身份,以不同创作代号以及成型的多支乐队演出。李劲松的音乐创作风格十分多样化,糅合了工业噪音、实验电子、Avant Garde、当代新古典和拼贴等多种手法。已出版20多张CD和DVD。
Dickson Dee(Li Chin Sung) is the most active Hong Kong man in the experimental music world, and works as a producer, composer, sound artist, label founder, organizer and planner to perform with different creation codes and multiple bands. His music style is very diverse and blends industrial noise, experimental electronic, Avant Garde, contemporary neoclassical collage, etc.
He also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CD and DVD.

ay
视频设计:杨振业

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现为录像设计师。从2007年起已参与超过30部舞台制作,成为香港最活跃的录像设计师之一。2010年凭城市当代舞蹈团《那一年.这一天》的录像设计获提名香港舞蹈年奖。
Adrian Yeung Chun Yip is a video designer for theatre and dance performances.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worked as a professional computer programmer for 9 years. Later he turned to the field of theatre. Since 2007 he has participated in more than 30 theatre or dance productions an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video designers in Hong Kong. His video work in CCDC’s “As If To Nothing” was nominated for the HK dance awards 2010.

l
灯光设计:李鑫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担任长安大戏院青年节、中秋节、重阳节及小年夜戏曲演唱会视频设计,北大附中戏剧节及舞蹈节艺术指导。曾荣获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节省级优秀剧目奖。作品涉猎广泛,包括戏曲、音乐剧、儿童剧和舞蹈等。
LI Xin is a Lighting designer,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He is a lighting designer and also worked with video design for Youth day of Chang’an Grand Theatre, 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 and Chinese Opera. Currently he is also is the Art Director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High School’s Theatre and Dance Festival. Xin’s lighting design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art forms including traditional opera, musicals, children’s drama, electronic music festivals and concerts.

f

服装设计:王 彦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取得中央戏剧学院舞台服装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曾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服装设计奖”。作品涉猎舞剧,戏剧、音乐剧、杂技以及大型晚会等领域。
Wang Yan is a costume designer, graduating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and a master’s degree of Stage Costume Design in 2008. Now she is a teacher of Stage Art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of Beijing Opera. She has won the ” Costume Design Award of Wenhua ” in the Ninth China Art Festival.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many design works, including dance drama, acrobatics, musical, evening party and theater.

宣传片链接:http://video.sina.com.cn/v/b/115397522-1229691401.html?qq-pf-to=pcqq.c2c

有关桑吉加更多信息链接:
星光耀东方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GXP0XAo4iY/

中国时尚权力榜
http://yule.iqiyi.com/20121102/b0ed0043ee86c79a.html

奥迪超越之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0MDcyNjQ=.html

侯莹完整版独舞新作《冉》

flyerSH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邀约作品。 “生命在有意无意间真实的存在……”活跃于国际现代舞坛的旅美舞蹈家侯莹 是一位即兴舞蹈创编实践者,此次在将在#青年艺术创想周#发表完整版独舞新作《冉》,是一部集舞、影、声、光的跨界作品,10月22日晚上戏剧院

编舞,舞者:侯莹
音乐:李劲松
舞台|灯光:田健平
影像:谭平
演出时间:7:30pm / 10月22日
演出地点:上戏剧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