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by曾向华

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 曾向华 ]

我所见到的广州地下音乐圈算起来正好将近十年。 十年中,一批人出现,另一批人消失; 大部分的人都成了不错的朋友,而有的人却成了敌人,不过谁也没有成为英雄。

我正巧是一个从来记不住年月日的人,所以一直没有把旧事翻出来的打算。只是在去年年底的某日于深圳, 一位摇滚青年盯着我说:“你好象很面熟,你是……” “曾向华。”他说了一句也许我终生难忘的话:“老前辈了!”在不知该觉得荣幸还是尴尬之余, 我突然自觉可以鼓起勇气来写一写印象中的我和广州的地下音乐圈。

在这里要首先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地下” 二字对于广州的这个情况很合用,它只是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时的一个替代语。

象牙塔中

85年我考入暨南大学物理系, 不久就成为暨大艺术团声乐队主力之一。最初我与两位师兄组成了一支名叫“自由人FREEMAN BAND” 的吉他演唱组,当时这个演唱组在各高校及电视台的演出都相当受欢迎。

那几年, 高校间的文艺活动很多,气氛也相当宽松。期间我所认识的各个学校的吉他手、 歌手中,华师外语系84级的钟春阳是有趣的一位,他吉他的技术很棒, 英文歌唱得也相当好。他也有一支三人演唱组,他在另外两名成员毕业时写了几首奋发向上的歌(那时广州还没有什么人玩摇滚),有不错的旋律。他也许是所有人中唯一一个至今以音乐表演为生的 (我前年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海口的一家歌舞厅—他应是海口数一数二的吉他手了)。

我们的FREEMAN BAND一直以唱英文民歌(FOLK) 为主,因为那是我们三个人都喜欢的东西, 我们所唱过的唯一一首原创歌曲是我在高中时写的。第一次发觉将几个人搞到一起玩音乐有多困难是一年多以后, 那时,我受到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披头四、BOB DYLAN、EAGLES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几乎要摇滚起来的地步),于是我开始比较独立了。

在87年以前, 所有高校学生乐队的身份几乎都是“校艺术团乐队”,我所组织的乐队也不例外。 但与其他学校的乐队不同的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许多的外籍成员(除了几位国内同学外, 先后还有过巴西、阿根廷、法国、泰国、加拿大的成员) ,所以我们的乐器、设备以至技术在当时是最好的(但现在的孩子们看了一定会发笑)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玩我们喜欢的音乐、也一直在创作、演奏自己的作品。

我常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我们的设备是最先进的: 在一次外校的演出中,我们如常使用了吉他失真效果器, 当我们下得台来,一位观众急匆匆跑上来关心地问:“你们的吉他是不是坏了?”

88年广东省电视台在肇庆组织的一次“未来星座” 高校文艺汇演上,我认识了广州大学的“SHADOWS”乐队。这支乐队的灵魂人物林羽也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广州地下音乐活动中的一位活跃分子, 先后与多人组织起“艳阳天”等有相当实力的乐队组合。

89年, 一场政治风波使高校间的互访表演变得非常谨慎而稀有。过于深刻的体验如同没有体验一样地使人麻木, 我的创作也突然停顿下来,音乐的风格从迷惑、 激动变得冷静、虚无。在我眼中,广州高校的文艺创作至今无论在思想上、 艺术上都再没有能达到87、88年间那种深度和丰富,那种压抑的氛围是其原因之一。

这时,最大型的演出机会便是中秋节在广州东方乐园的表演了—他们需要廉价劳动力, 我们需要发泄。观众是来看热闹的市民,他们大都为不知从哪里冒出这些音乐而好奇。

我在校期间, 自己的音乐(也可能是当时所有校园乐队创作)出现在校园外的公众面前的唯一一次,是90年广东流协在“卜通100”举行的“第三届新歌试唱会” —我的乐队碰到了麻烦—鼓手为那套鼓漂亮的音色惊呆了、键盘手对着复杂的合成器不知如何是好、 我则被自己的几个吉他地雷效果器的电源弄得晕头转向, 但我们也得到了捞仔、陈小奇等人的热心帮助;观众热烈的反应使所有的紧张、疲劳得到了回报。

校园是地下音乐的最肥沃的土壤。 我记得这样的一幕:侯德健在86年暨大的一次歌唱比赛中被我们请来当评委,我在后台向他借烟抽,他问:“没烟啦?”我说:”穷嘛!”“穷好哇,穷了就能写出好东西了。”

牛扒城的民歌手

广州比较早期的地下音乐人们聚到一起, 常会为这样一件事而觉得奇怪: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西部牛仔啤酒牛扒城这间酒廊当过弹唱歌手。 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州的地下音乐是从民谣开始的。

我也是其中最早的那批民歌手之一。在这里,我见到了王闻、原“SHADOWS”乐队的灵魂人物林羽、 方辉、我原来学校乐队的吉他手李宗贤、鼓手陈郁葱及后来去了北京的杨一等人。 45分钟的演出时间,三、四十元一场的演出费;这已足以使91年初广州的民歌手们趋之若骛了。

赚钱有术的台湾老板、 昏暗的灯光下特别的装修、客人进门时侍应生高呼的“欢迎光临” 、奇差的音响效果和民歌手,形成了牛扒城独特的吸引力。这里渐渐聚集了一批又一批文人、 雅士和酒疯子;我们有时与来捧场的朋友们把酒欢歌、 调情悦趣,有时与撒酒疯的客人拍桌子骂娘、大打出手。在酒杯的碰撞声中音乐只是赚钱、 练嗓子的手段,并无情趣可言,这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林羽拉上来跟他唱二声部。

不期然间, 这里交流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传递着四面八方的信息,酝酿着一个又一个的举措。

音乐公社

虽然印象中“音乐公社” 与牛扒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我不肯定“音乐公社” 是怎么酝酿出来的,因为那时我已从原来工作的国营厂跳槽到一家私人音响乐器行, 同时也因为长久没有在牛扒城唱民歌而几乎与地下音乐人们失去联系。

一天我在公司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我当时不认识的钟名。他是个非常礼貌的人, 当他告诉我现在有一群朋友想组织一个地下音乐人团体,并很客气地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时, 我在很客气地表示愿意同时,内心却已激动得不行—这个想法太好了!

音乐公社一开始就得到了《音乐天堂》 的朋友们的支持,音乐公社的成立会便是在《音乐天堂》 的所在地开的(大概是92年的春天,我不记得准确的日子了) 。到场的大概有二、三十人,其中一些是以前的朋友,而更多的是不认识的新面孔。 大家为团体的名字和社长、理事等事项稍事讨论后,一切就定下来了:

名称: 音乐公社,社长:方辉,理事:钟名。
音乐公社的成立标志着广州地下音乐第一个高潮的开始。在很短的时间内,艳阳天、 KSM、NO NAME、铁蜘蛛、支点、藻泽、一窝蜂、焦距、王闻、田敏、朱昕荣和我等(还有一些我记不起来的但未必不重要的) 乐队和个人突然频繁地出现在报纸、 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为数不多的几次“社员汇演”为“社员”同志们提供了交流、观摩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公社的存在。

提到音乐公社, 我觉得不能不提这几个人:方辉、钟名、熊晓杰、江南藜果。 方辉作为社长,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他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大部分的社员其实都在自留地上辛勤工作, 而到公社有收成时就不知不觉、理所当然地到方辉那里去领公粮。 方辉有时也坦然承认这应部分地归咎于自己不知该如何组织这群英雄豪杰,但他的工作实在太多了—他几乎是唯一一个工作在国营单位(相当忙的那种)的成员(其他如我在私人琴行打工,NO NAME、支点、藻泽、焦距在读书,KSM、一窝蜂、王闻晚上在酒吧、歌厅上班,另一些人则无业) ,而联系场地、协调各乐队的器材(有时还要租用)、新闻发布……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把我们的社长搞得焦头烂额, 事成之后,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感谢过他的一切努力。 我常常看到原本天真烂漫的他变得灰头土脸,但却又不知该如何安慰他才好。

钟名是伟大的, 一位政府部门的职员,与音乐创作毫无关系,仅凭一副热心和耐性默默地有条有理地帮助着我们这群疯子和自大狂。 他和方辉的结识直接导致了音乐公社的诞生,而在音乐公社存在的全过程中,由于他的低调作风,你甚至可以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但在音乐公社名存实亡的那段时间,钟名给了我一份厚厚的音乐公社活动的资料—他的确不用说什么,他所做的就已经很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时《信息时报》 的名记、股票专家熊晓杰以强大的影响力使音乐公社一夜之间拥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 他是我在暨大时的学长,当时的一些共同战斗的经历让我觉得他具有策划活动的天赋; 而对地下音乐的热情使他成为音乐公社与新闻媒体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 他很早就看到了音乐公社组织形式上的弱点,但无论是他还是我们自己,在当时都无法做出有力的改变。

《粤港信息报》 的名记江南藜果当然是当时关心音乐公社的众记者中最有力的一位吹鼓手, 也和熊晓杰一样是参与音乐公社创立的策划者之一,但在这里提到他的真正原因, 是因为他准确地预报了音乐公社的无形解散。他是熊晓杰的同班同学, 这位眼中闪烁着狡诘的干瘦的小老头有着过人的敏感和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 当众人带着惋惜的心情回避面对音乐公社将近名存实亡这一事实时, 他毫不客气地以客观而敏锐的眼光和不小的篇幅在报上做出分析,最后他告诉我们:“你们快玩完了”。

音乐公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使广州地下音乐大规模地曝光, 这也使专业音乐人、 音像公司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市场;94年中,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南方大摇滚(一) ”的录制完成在标志着音乐公社的成功的同时也意味着音乐公社的结束。 一批广州、深圳的作品和出色的社员创作被并不出色的策划和制作匆匆推出。

回到混沌状态

《南方大摇滚》 专辑的录制过程中,原本不十分明显的各乐队内不同音乐风格取向和个人间的性格矛盾突然白热化。 虽然我们对这群个性强烈的人们相处在一起和组织乐队的困难早有心理准备,但这种变化依然让人意外和感伤。

这一时期,两位李姓朋友在广州地下音乐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位是香港两生花独立唱片公司(Sound Factory)的李劲松先生(阿DICK) 。在广州的一次展览会上,焦距乐队的贝司手郭劲刚认识了他并把他介绍给广州的地下音乐圈。他对广州的地下音乐相当感兴趣, 但在一次次试听后,他有些失望。他的反应使部分广州地下音乐人感到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自省引起的意见分歧和以前的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几乎所有广州地下乐队解散、 重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广州地下音乐圈几乎不存在固定的乐队组合,大家只在不同的演出场合随兴作临时组合。 最后仍与李劲松保持了较长时间联系的是独立歌手王磊和焦距乐队的主音歌手宋晓军。 王磊作为一名外间公认的广州地下音乐的代表, 虽然在音乐公社第一次的社员汇演上就曾出现,但圈中却常把他当成一位过客, 这也是此文到现在才提到他的原因;如果把他归入圈中,那他将是我们中目标最明确、最坚韧不拔的一个。

另一位李姓朋友是电台DJ李启健(阿KENT) 。他由于工作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兴趣一直与地下音乐圈和校园乐队保持着接触, 音乐公社停止活动后,广州的地下音乐会不少是他组织发起或多少跟他有较大的关系。

这段时间里, 江湖上有许多的变化和是非,社员们有的暂时失去了目标,有的找到了新的生活,有的反而更专心地去玩自己的音乐了。

摇滚精神不死

必须告诉大家的是, 有许多优秀的地下音乐人在这篇文字中没有提及,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要赶时间交稿; 另一方面我并不打算写一篇广州地下音乐史,不可能面面俱到。 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感谢许许多多这里没有提及的朋友,因为他们不但过去支持过广州的地下音乐, 他们也准备为广州地下音乐新的高潮的到来推波助澜。

就在这篇文字截稿的前两天,我参加了在开平举行的“五. 四新青年—摇滚精神不死” 音乐会,在那里我又见到了颇具实力的吹波糖、雨中猴群、与非门与刘晓宇等新一辈的广州地下乐手, 在那里我发现了原来在音乐公社就已是最出色的吉他手易云钢和鼓手高原都在技术上又有了质的提高,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一群全新的观众和一帮熟悉的新闻界的朋友。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新的音乐组织象音乐公社一样再一次把广州的地下音乐人团结起来, 而它应该会比音乐公社更成功。

via: Music Heaven

 

 

"Layer Code" by Sang Jijia in Guangdong Dance Festival 2013

poster1gz

poster2gz

 

 

Date/Time:2013.11.12 20:00

Venue:No.13 Theater

Duration:70 min (no intermission)

Company:BeijingDance/LDTX

Ticket Price:¥350/200/120

 

LAYER CODE

Choreographer: SANG Ji-Jia
Composer: Dickson DEE (CASH Hong Kong)
Premiere Lighting and Stage: Godzilla TAN (Malaysia)
Lighting Design :LI Xin
Video Design: Adrian YEUNG (Hong Kong)
Costume Design:WANG Yan
Live Video Recording: GUO Qiao-Chu
Dancers:LI Yue、TANG Ting-Ting、LIU Yin-Tao、XIE Xin、XIE Yong-Chao、GONG Xing-Xing、ZI Wei、XU Yi-Ming、ZhaXiWangJia、Qian Kun、ADiYa、GUO Wei、GAO Yang、Hu Shen-Yuan

The virtual reality prevails nowadays, where people can override the past record and reset the process by one simple push of a button. What if the life is real? Could the accumulation of living experience be started all over again? The motion and emotion, while repeated, could be the same as those before the reboot?
In “Layer Code”, the choreographer imaginatively manipulates the stage’s time and space to allow the dancers and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 movements in many layers of setting. It is an experiment itself to explore phys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imensional elements, and to examine philosophically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living through a same life again.

more details see here:http://www.gdfestival.cn/en/activity_detail.php?id=15

Hou Ying's modern ballet "Tang & Song"

tang&dong poster

modern ballet project “Tang and Song” by Guangzhou Ballet Company 2012

date:30,31 December 2012

venue:Peilei Theater Guangzhou

 

choreographer: Hou Ying

composer: Dickson Dee @Noise Asia production

librettist: Li Hu Die

stage art: Leo

director assistant: Tang Yuan Bo,Hui Guang Lei,Lu Ya Hui

lighting designer: Feng Guo Ji

live musician: Li Dai Guo @Noise Asia production

visual art: Cristinao Rosa @Noise Asia production

costume: Wang Xin Han

produce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of Guangzhou China

日本迷幻摇滚乐队Tetragrammaton南中国巡回


1st April – Osage Soho / Hong Kong
http://www.osage.com/


2nd April – 191 Space / Guangzhou


3rd April – Ninliho Gallery / Foshan
http://ninliho.com


4th April – Dawang Culture Highland / Shenzhen
http://www.dawangculture.com

组建于2006年日本东京的三人迷幻摇滚乐队Tetragrammaton一方面承袭了70年代阿部熏、高柳昌行等人的日本自由即兴爵士之风,另一方面则与不失者(灰野敬二)、酸母寺(Acid Mother Temple)同属东京迷幻音乐温床里的活跃份子。东欧传奇弦乐器Hurdy-Gurdy(中文翻译,手摇风琴或者绞弦琴)、高音萨克斯风、桌面结它和敲击,乐队的乐器看似更适合演奏东欧民谣,实际上,却是从头到尾让你陷入高压和狂热的声音大熔炉,混合着迷幻摇滚、迷幻民谣、自由爵士、电子声响等无规律的音乐碎片,那份“宇宙感”和“超现实感”,绝对是一次美妙又极端的Trip Psychedelic(原指服吃LSD后经历的一次完 整的迷幻体验)。
  乐队的三位成员TOMO(Hurdy Gurdy、Soprano Saxophone、Theremin、Electronics)、 Cal Lyall(Tabletop Guitar、Electronics)和Nobunaga Ken(Drums、Percussion)都是日本新音乐圈的多面手,在包括Harsh Noise、独立民谣和跨界舞蹈、配乐等多个领域皆担当重要角色,Tetragrammaton同时也与包括灰野敬二、向井千惠、Acid Mother’s Temple、传奇Butoh舞蹈家Mitsutaka Ishii、即兴提琴手Yasumune Morishige、CCCC的Hiroshi Hasegawa、CAN的Damo Suzuki等艺术家音乐家开展合作。2007年,乐队首张专辑《Elegy For Native Tongues》在东京厂牌Subvalent作2CD形式的出版,收录5首录音室作品,及3首于日本实验音乐Live House Penguin House的现场演出录音。
  延伸阅读
  乐队网站:www.myspace.com/tgmtn
  音乐试听:www.subvalent.com/tetragrammaton-elegy-for-native-tongues
  
  Tetragrammaton
  ———————-
  
  Japanese free psych/drone unit Tetragrammaton is one part 70s free improv (from the school of Kaoru Abe and Masayuki Takayanagi) and one part new millennium blissed-out drone/noise (a la Hototogisu and Vibracathedral Orchestra).
  
  Mixing hurdy-gurdy, soprano saxophone, drums, percussion and (tabletop) guitar, the instrumentation might be well-suited to the folk-music of Eastern Europe, but falls more decisively into the camp of Fushitsusha or Borbetomagus.
  
  The band has supported the legendary Keiji Haino on several occasions, and frequent guest spots have included Chie Mukai, Mitsuru Tabata (Acid Mother’s Temple, Zeni Geva), butoh legend Mitsutaka Ishii, Hiroshi Hasegawa (aka ASTRO) Damo Suzuki (ex. Can) and
  improvising cellist Yasumune Morishige.
  
  The three members, TOMO, Cal Lyall, and Nobunaga Ken are also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other projects, ranging from harsh noise to world folk music to electronica.
  
  Forming in 2006 with a bare-bones free improv lexicon, the band has moved towards dense drone-based structures and an increasingly multi-layered approach to thematic development, most evident on their most recent double-CD release from Subvalent, Elegy for Native Tongues.
  
  Band Members:
  TOMO – Hurdy Gurdy, Soprano Saxophone, Theremin, Electronics
  
  Cal Lyall – (Tabletop) Guitar, Electronics
  Nobunaga Ken – Drums, Percussion
  
  ———————-
  Reviews for Elegy for Native Tongues
  by Tetragrammaton (Subvalent: SBV001)
  ———————-
  
  This Album of the Month is a hugely coherent and vastly rounded work; the kind of monumental thing you might have expected siphoning out of some New York City 8-track studio some time in the last 30 years, but which has ultimately fallen to the ever-thorough Japanese Underground to bring forth.
  - Julian Cope
  
  Dark, heavy speaker-shaking improv that when it really kicks in with full gale force turns into something akin to Skullflower and Hototogisu mixed together with the crushing free-jazz of Borbetomagus and the jet-black psychedelia of Fushitsusha.
  - Crucial Blast Records
  
  Tetragrammaton let their long hair down and spill their collective souls all over the psyche-drenched studio floor, letting others do the work of mopping up afterwards.
  - Sound Projector
  
  Hidden pleasures are buried everywhere throughout disc one (the studio recordings) and disc two (a 2007 live set). This is a breathtaking listen.
  - Pop Matters
  
  The best elements of the esoteric world of “free music” without succumbing to the subgenre’s tendency to become simply a catalog of random sounds […] Keeps the free jazz propulsion and a bit of good ol’ rock & roll to keep it on track.
  - Creaig Dunton (Brainwashed)
  
  Subtly placed hurdy-gurdy elements trail amidst a thick fog of shearing guitar drones, clattering snares and hissing ambient textures.
  - Cyclic Defrost
  
  A mix of free jazz, stoner drone and improv psychedelia, Elegy for Native Tongues is a sprawling two-disc testament to man’s need to bang on shit, squeak and cause trouble.
  - JP DuQuette (Carter Witt Media)

Noise & Film——卡科夫斯基+李劲松"STATICIZER TOUR" in PingPong/GZ

screen-capture-6
Date:4th -Oct-2009
演出类型/Type:声音艺术表演 Sound Art Performance
门票Ticket: ¥40 (现场)¥30 (预售)
订票热线:020-28296300 (日 Day) 020-28296306 (夜 Night)
网上预定:[email protected]
演出:Zbigniew Karkowski/日本(Sound),李劲松/香港(Sound)
影象提供Video:野尻敦子(Atsuko Nojiri),Kenbo (from Foshan)

继2006“Revenge of Ying And Yang”(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后,当今声音艺术界最受瞩目的人物之一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再次和香港实验音乐家李劲松展开中国巡回演出。卡科夫斯基的噪音作品向来透着浓厚的古典作曲思维,不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声音刺激,更能让听者看到当代声音艺术的创作脉络与崭新的表达方式。

本次巡演的名称“STATICIZER”(止:气),是计算机的静止器的意思,止是一种动态,气则流动,从中可一窥两位声音艺术家协同创作的最新方向。广州站的演出,卡科夫斯基还将使用日本影象艺术家野尻敦子(Atsuko Nojiri)的作品作为声音背景。

继前日本噪音乐队C.C.C.C.成员Hiroshi Hasegawa作客乒乓后,这次演出将是09年广州最重量级的声音艺术表演。

乐手介绍:

李劲松 Dickson Dee
简介:
香港实验乐手,演出策划人,唱片公司主持。推动中国新 音乐超过十年,曾在中国内地多个城市策划实验音乐表演,邀请知名乐手如John Zorn、灰野敬二、大友良英、Sachiko M、Zbigniew Karkowski等前来演出。1995年在Tzadik厂牌发表专辑《Past》,2002年以DJ Dee的名义发表《Sunday》,《Sunday》于2004年七月获得”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之”新音乐大奖”。曾参与制作中国大型歌舞剧《珠穆朗玛(Qomolangma song & dance opera)》配乐的李劲松2005年3月份为广东现代舞团最新舞蹈作品”临池”创作配乐。节目以”书道”为主题,共分五段全长四十分钟,其中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以及群舞,节目已于六月十八日公演。

DJ Dee是Li Chin Sung(李劲松)投向电子音乐创作的一个创作代号。该代号源于95年Li Chin Sung在Tzadik发表的“Past”。该厂牌领导人美国著名先锋音乐家John Zorn十分希望Li Chin Sung能继续发展唱片其中的采样手法,并以他的姓为其构思了“DJ Dee”的代号。DJ Dee的音乐创作手法在采样拼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全盘使用电子乐器。但其音乐的风格却并非固定,各种跳舞音乐、Ambient、采样拼贴、实验声响都可能出现在其作品中。

九十年代初期以PNF名义开始噪音音乐创作,并创办独立唱片厂牌Sound Factory, 致力于独立音乐的制作、发行及推广,现为Noise Asia(亚洲传声)唱片公司主持人。1996年以本名李劲松(Li Chin Sung)在John Zorn创办的Tzadik厂牌旗下出版第一张个人唱片,入选英国Wire杂志的年度40张佳作。此后曾潜心于西藏和蒙古音乐的田野收集工作,并与蒙古乐手组成三人组合,致力于世界音乐的实验。2003年,又以DJ Dee名义涉入前卫电子音乐领域,推出第二张唱片,2004年7月该唱片获华语音乐传媒新音乐大奖。李劲松曾应邀到德国等地巡回演出。2003年,他为欧宁和曹斐的实验纪录片《三元里》创作了配乐,并于2005年推出同名唱片。2005年12月份,Dickson作为唯一受到邀请的中国艺术家为“2006 Soccer World Cup Sound Project”创作声音作品。该项目共邀请全球11位声音艺术家为这届世界杯创作声音作品,并于2006年6月14日至7月10日在德国科隆举行声音、装置展览。 2006年受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委托组建Li Chin Sung& Khoomii Sound Machine创作< 蒙古新音>,同年11月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全球首演。

Dickson还以制作人身份参与监制多张中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乐手的唱片,以及大陆、香港、台湾和德国乐手的唱片,共计约40张。同时他还与西藏音乐学者格桑曲杰共同进行西藏音乐研究。希望通过音乐、文字、图片、录像记录西藏地区音乐的原始风貌。

了解更多:
www.myspace.com/dicksondee

卡科夫斯基 Karkowski
简介:

卡科夫斯基,这位目前长期定居在日本的波兰裔瑞典籍实验音乐人,是近年来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实验电子/噪音乐手之一,更是声音艺术界的明星级人物。1958年3月17日生于波兰城市克拉可夫的卡科夫斯基,在9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音乐创作,他曾师事奥利维耶•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依昂尼斯•泽那基斯(Iannis Xenakis )等作曲大师。他的音乐创作十分广泛,当代古典、工业音乐、电子原音、实验音乐,乃至流行音乐均有涉足。多年来他的作品在欧洲、北美、澳洲多个国家和日本获得演出。其音乐悬疑性高,内容及结果无法预测,特别著重于拓展人类听觉功能之极限。现为国际知名高科技多媒体互动表演团体“感应器乐团” (Sensorband )主要成员之一。在他的音乐生涯中,曾与世界各地的多名实验先锋乐手合作,这些名字包括: The Hafler Trio、Blixa Bargeld、秋田昌美(Merzbow)、Stelarc、John Duncan、Aube(中岛昭文)、古馆彻夫(Tetsuo Furudate)、CCCC、岸野一之、Peter Rehberg、Francisco Lopez等。2003年以来,他数度光临中国,曾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演出,主要演出有北京“声纳2003”、2006“阴阳复仇记”等。

了解更多:
http://www.myspace.com/zbigniewkarkowski

米嘈Don't Noise tour

Foshan poster on 24th Aug
artists:
Astro/Hiroshi Hasegawa
Dickson Dee
Kouhei Matsunaga
Rashad Becker

organized by Noise Asia
enquiry:info(at)noiseasia.com

date & venue
23rd Aug Videotage (Hong Kong)
24th Aug Ninliho Gallery (Foshan)
25th Aug Ping Pong (Guangzhou)
26th Aug Dawang Culture Highland (Shenzhen)
28th Aug Chinalivebar (Shanghai)
29th Aug 2kolegas (Beijing)

Astro/Hiroshi Hasegawa:

  Astro是Hiroshi Hasegawa的獨奏計劃。他是日本最出名的噪音團體C.C.
C.C。的成員。Hiroshi Hasegawa生於1963年,從人聲和鼓開始自己的即興生涯,1990年組建了C.C.C.C。這個大音量和身體表演結合的世界級超級噪音團體。 1993年起他用合成器開始了自己的獨奏生涯,和Yamazaki Maso, kawabata Makoto, Keiji Haino, Seiichi Yamamoto, Masaya Nakahara, Reiko.A, KK Null, Damo Suzuki 一起表演,在全世界各地超過50個出版

www2.odn.ne.jp/astro
www.myspace.com/astrojp

Dickson Dee:
李勁松(Dickson Dee)–音樂監製、作曲家、聲音藝術家、廠牌創辦人、策展人、演出組織者。從事音樂事業超過20年–從事過實驗音樂的唱片發行和代理、音樂創作、出版、媒介宣傳、演出組織等工作–創辦了“亞洲傳聲”這間在華人地區實驗音樂界舉足輕重的唱片公司–對華人地區的實驗音樂場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他的音樂風格多樣–從Avant-garde到具象、新古典到工業噪音、跳舞音樂或電聲民族爵士等。李勁松擁有多個創作代號–並與不同的音樂家組成樂隊或組合。例如DJ Dee用以創作實驗電子–Li Chin Sung則專注具象和Avant-garde–PNF則是專為創作工業噪音而設–最新的Khoomi Sound Machine–則是他開始電聲民族爵士的嘗試的又一新代號–在這隊融合了蒙古長調、自由爵士和實驗電子的樂團裡–李勁松負責電子原音、采樣、唱盤等聲響的設計。
www.myspace.com/dicksondee
www.dicksondee.com/blog

Kouhei Matsunaga
成長在日本大阪,1992年開始實驗音樂之旅,和Merzbow, John Watermann, Asmus Tietchens, Rudolf Eb.er, Anla Courtis, Greg Davis, Frans de Waard, Lesser等樂手一起合作 ,他是

  Mille Plateaux,Tigerbeat6,WordSound等重要電子樂廠牌旗下藝人,曾經出現在Electric Ladyland,Modulation & Transformation 等重要選集中……

www.myspace.com/kouhei_koyxen

Rashad Becker:
來自德國柏林的聲響工程師。
www.discogs.com/artist/Rashad+Becker
他擔當製作的知名專集有:
Masami Akita(秋田昌美) & Russell Haswell – Satanstornade》(2002)
《Schneider TM – Škoda Mluvit》 (2006)
《Alva Noto— Unitxt》(2008)
《Popol Vuh – Nachts: Schnee / Aguirre I》(2008)
《Russell Haswell – Second Live Salvage》(2008)
《Hecker – Acid In The Style Of David Tudor》(2009)
同時,他與Monolake、Jamie Lidell、Vladislav Delay等藝人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

半野喜弘(YoshihiroHanno)X李劲松(DicksonDee)Audio Film中国巡回音乐会

hanno gula
hanno

时间:2008年7月12日 20:00-22:30(in Gula Space), 23:00-24:00(in Tang Club)
地点:Gula Space/Tang Club
门票:50RMB(学生30RMB),现场售票
演出:半野喜弘(Yoshihiro Hanno),李劲松(Dickson Dee)
主办:Gula Space & Noise Asia
策划:Dickson Dee/Noise Asia
查询:gulaspace.blogbus.com[email protected]
采访:半野喜弘:从节奏到微妙
网络资源: www.yoshihirohanno.com
www.myspace.com/radiq
www.myspace.com/dicksondee
www.dicksondee.com/blog
www.myspace.com/gulatang

近年,半野喜弘以Minimal Electro音乐风格的化名RADIQ的名字陆续发表了多张个人专辑,并频繁在巴黎、柏林、东京等城市演出,他也曾参加过上海的设计双年展及台湾的野台开唱音乐节。

此次与香港实验音乐家李劲松的南中国巡回音乐会,将上演完全不同的两套演出风格,上半场半野喜弘会带来他一系列的配乐作品的现场演出,而下半场则展示其近年在电子音乐方面的造诣;而李劲松也将演出其多年来在影象配乐方面的一些作品。两位在电音领域的先锋带来的是一场音乐与影象并行交错如诗如画的音景旅行。

Yoshihi Hanno
1968年出生于大坂的半野喜弘,自初中时期已经开始涉猎音乐创作,同时对诗词与文学相当感兴趣。曾于大学期间组成一支爵士蓝调乐队 KADDISH,以及活跃于诗词研究活动。毕业后,半野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乐手Norichika Yoshida组成一支实验Hip-Hop组合News From Street Connection,并于微型厂牌DHB和大厂King Records出版过三张专辑《Life of a Little Island》(1994年)、《A Secret Garden》(1995年)、《Jellyfish Moon》(1996年),之后便停止了News From Street Connection的创作。1997年他首度以Multiphonic Ensemble的名义在比利时实验电子厂牌Sub Rosa发表专辑“King of May”。专辑除了把原来NFSC的概念嫁接移植之外,半野还自言同时吸纳了当时兴起的Abstract Hip Hop、Progressive Drum‘n’Bass等新电子音乐,以及David Shea的采样拼贴手法。“King of May在当年受到了乐评人的一致好评,被赞誉为“电子音乐的巨人脚步”和“在过去几年里最重要的电子唱片之一”。

“King of May”的成功大大增加了半野在音乐圈的名气。因而紧接着的1998年,半野的创作活动亦显得频繁起来。首先是联同前Japan的结它手Mick Karn在日本Flavor Of Sound发表专辑“Liquid Glass”,风格将实验电子与真乐器演奏融汇贯通。接着,半野又受到委任带领日本New Jap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绎印象乐派作曲家Maurice Ravel的《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P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他以全新的音乐思维赋予了这首20世纪初古典名作以崭新的音乐内涵,受到行内众多热情的赞扬。紧接着为台湾著名导演候孝贤执导的电影《海上花》创作配乐,则开拓了半野事业的另一新方向,电影配乐创作。在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电影内,半野采用了钢琴、提琴、小号、色士风、风琴、敲击等原声配器,搭配上电脑的Programming、唱盘拼贴、电影对白的Tape Recorder剪贴,展现出候孝贤镜头下那个19世纪繁花似锦的夜上海欢场底里的悲情与虚无。《海上花》参加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作品展示会。而籍着《海上花》配乐人身份的半野出席了那届电影节,成为当年传媒注意的焦点之一,并被媒体誉为当代电影配乐的新希望。同时,半野以本名Yoshihiro Hanno发表的首张专辑“Portrait Of A Poet”亦于Flavor Of Sound出版,受到同行Jim O’rouke和坂本龙一等乐手的一致好评。

1999年,以Multiphonic Ensemble之名的第二张专辑“Cirque”继续于Sub Rosa旗下发表。该专辑灵感来源于法国表现主义画家鲁奥(Georges Rouault)的同名拼贴水彩作品。因而专辑风格亦一改先前“King of May”抽象电声的风格,转而以原声乐器与电子节拍的繁复拼贴。同时,半野开始涉猎电视剧配乐的制作,由此展开与坂本龙一的合作。一连两部的日本电视剧,《Private Life》《Eien No Ko》其配乐皆是与坂本合作完成。而两人亦因此结缘组成创作计划Hoon出版首张专辑“Unfinished #1”。进入2000年,半野的第一大动作便是开设了自家厂牌Cirque,并发表厂牌首个系列创作计划“Music on Canva”的第一集“April”。“Music on Canva”是半野音乐风格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从中我们察觉到半野由“Cirque”时期繁复的乐器配置与杂乱音响环境,已转为追求线条华丽、精致纤细的电声进化空间,连乐器亦换上了一台Laptop了事。“Music on Canva”现已出版至第三集,包括2002年的“Esquisse 1996”和“Sulpice”,还有一张集合Oval、Takugi Aoyagi、Aoki Takamasa混音的“April Remix”则未计算在“Music on Canva”之内。而Cirque的另一精彩出品还包括系列合集“Room”。此合集集合了Carl Stone、Discom、O.Lamm、Minifer等一大批世界各地与半野志同道合的电声实验乐手,从中可看出半野现时音乐取向的转变。踏入03年他以本名在Sub Rosa出版的专辑“ES”,以及在Sony出版的“Lido”、“Angelus”开始易听性更高的电子音乐走向。

现时,半野喜弘除了频密来往于东京、巴黎、柏林三地进行演出及出版专辑外,大部分的心思便放在了Cirque与厂牌出版事务,日本天才电子音乐家青木孝允(AOKI takamasa)最新的现场录音专辑正正在下出版。

《煤市街》

先锋影讯 第十九期 08/05/16

你很难看见的影像
内地优质纪录片广州独家展映

第八击:《煤市街》
时间:5月16日(周五)晚7点整
地点:南方都市报10楼会议室(南方都市报主楼7、8号电梯上至9楼,再由楼梯上至10楼)

《煤市街》
导演:欧宁
片长:85分钟
字幕:中英文
年份:2006年
原始素材:张金利
部分摄影:黄伟凯,欧宁,曹斐
剪辑:曹斐,欧宁
英文字幕:David Bandurski
制片人:欧宁,曹斐
制作:别馆

Meishi Street
Director| Ou Ning
Running Time| 85mins
Year| 2006
Subtitles| Chinese + English

免费入场|Free Admission

作品简介
(本片是《大栅栏计划》的组成部分,《大栅栏计划》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共同支持)

煤市街,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侧的大栅栏地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为了在2008 年奥运会前改善大栅栏地区的交通和市政设施,对这一破败的老旧城区进行改造,从2004年12月27日起,北京市政府启动了煤市街道路改扩建项目,要把原 来8米宽的路面扩宽到25米,因此这条街上的多数原住民均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张金利、孙铁生和刘瑞萍是煤市街的三个拆迁户,他们因为不满政府和拆迁公司的 赔偿方案而走上漫长的维权之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就算是他们之中最顽强的张金利,亦难逃被强拆的结局。这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但这部影片特殊之处在于多数素材由当事人亲自拍摄,那种置身其中的热切以及他们亲历的伤痛,呈现出不可代言的力度。他们的抗争行动改变了煤市街寻常的 市井空间,让它焕发出一种新的意味。在剧烈变迁的时代,手持摄影机的张金利们,正在成为另类历史的纪录者。
主办:南都俱乐部、南都电影兴趣小组
协办:镜像中国

GMDC-《前进Ⅱ——飙城》

city race
GMDCMay
《前进Ⅱ——飙城》是《前进·前进进》的再生版。城市的高速发展赋予人们希望与美丽的憧憬,也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压力,兴奋与忧郁,对前途的憧憬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在不断变换,一刻不让停留的环境与节奏里交织成矛盾又理所当然的画面。

我们以更短的时间从这到那,我们以更快的速度结束关系,我们以更高的频率变换状态;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年代:《前进Ⅱ——飙城》

编导:刘琦

编舞:刘琦及舞者
演出:广东现代舞团
音乐:李劲松(dickson dee)
灯光设计:林湃时
影像:梁国建、叶仲海

时间: 2008-5-11 8:00PM
地点: 水荫横路32-34号 广东歌舞剧院小剧场
票价: ¥ 80 / ¥ 64(会员) / ¥ 40(学生)
查询:020-87049512

更多节目介绍:http://www.gdmdc.com/show_38.htm
More Info about City Race: http://www.gdmdc.com/e_show_29.htm

Santiago Latorre+DjDee in Gula Space

 slddgs

時間: 23rd Feb 2008 (21:00 – 22:30)
地點: Gula Space
        NO.1 Jian She Liu Ma Lu, Guangzhou, China
        廣州市建設六馬路一號
         
主辦: Gula Space & Noise Asia   
策劃:Dickson Dee
查詢:[email protected]

 

Santiago Latorre 是一位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位声音工程师,目前工作和居住在西班牙的巴塞隆讷。

从他11岁时开始玩萨克斯风,几年后进入大学主修电子工程。这两个领域的融合使Santiago发展了 “人类基因的声音”(Sonifica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展开了他对实验音乐和新声音的着迷。

也身为舞蹈,剧场,时尚走秀和影相艺术编曲者。在这里值得提到的有舞台剧如Radio-Patera或la Sndrome d’Ulysses (巴塞隆那,2005),和Ivonne Dipmann合作的艺术录象作品 FÜNF (MID-E,圣塞巴斯提安,2004),On the terrace (巴塞隆那,2005),
Sobrevive(柏林,2006)以及一个名叫PIEL的现代舞码,但目前还在筹备中。

在05年他开始在巴塞隆那的一些音乐节和音乐酒吧做专场演出(如LEM07,Heliogabal,Miscelanea,Comuna del‘art,Sodabeat05等等)。  同时他成为在西班牙国内主要的录音室Grabaciones Silvestres旗下的工程师。 在那里他完成了他的第一张还尚未发行的专集Órbita(译:盘旋)。

Órbita是关于旋转和进化,永远在同个旅程中但不段的在改变,变老了,慢了而死去。就像一个绕着太阳的星球,在每个轨道上回到同一个地方好几次。但每一次,发生了一些事,一年过去了。

更多的消息:
www.santiagolatorre.com
www.myspace.com/santiagolatorre

www.myspace.com/dicksondee

www.myspace.com/gulatang 

http://gulaspace.blogb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