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op-project.com/festival/
http://www.mask9.com/node/50810#0-tsina-1-6395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13cfe1
Sainkho+Dickson+Wuwei – Asian Trio – 2012年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
Sainkho Namtchylak
Sainkho Namtchylak生于图瓦共和国,祖先是游牧民族,自小学习歌唱,曾组过民谣摇滚乐团。长大后到莫斯科学习声乐,除学习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Throat 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图瓦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后来因为曾被蒙古统治过,所以国教改为藏传佛教)。
从1989年起,Sainkho开始跨足欧洲前卫即兴乐界,学习更多元化的发声技巧,并致力挖掘双声唱法与其它音乐风格融合的可能性,同年并与苏联前卫爵士乐团Tri-O首次合作。之后即以欧洲作为发展重镇,展开她漫长而精彩的世界巡回演出,并且有机会与各地杰出音乐家/表演团体合作,当中包括Peter Kowald、Buch Morris、Ned Rothenberg、Evan Parker、William Parker、Hamid Drake、Djivan Gasparian、Hector Zazou、Otomo Yoshihide、Hakutobo (白桃房)Butoh Dance Theatre等等,并先后出版近三十张专辑,音乐之外,Sainkho也参与许多电影、剧场与多媒体演出。
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世界各地流浪,Sainkho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每年她都带着西方乐手到图瓦的首都基吉(Kyzyl)表演,希望西方乐手认识她的国家、文化与音乐。虽然她是图瓦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但并非所有图瓦人都愿意拥抱她,一方面因为她打破”女人不得喉唱”传统禁忌,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她长年居住在西方世界,就是背叛自己的国家,拥抱了腐化的西方思想。1997年,她在自己四十岁生日前于莫斯科遭到暴徒攻击,身受重创,治疗了两星期才出院。之后沈寂了一段时间才继续演唱创作。
2002年由德国女导演Erika von Moeller执导的纪录片《Sainkho》正式面世,让世人对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层的了解,同年获家乡图瓦颁发”二十世纪图瓦最具创意成就奖”。
李劲松 Dickson Dee
李劲松是世界实验音乐圈最活跃的香港人,从事音乐事业已超过20年。创办“亚洲传声”,这间在华人地区独立音乐场景中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作为起点,李劲松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参与和从事过包括独立音乐的唱片发行和代理、音乐创作、出版、版权代理、媒体宣传、演出组织等工作。他对华人地区的实验与独立音乐场景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996年,李劲松首张个人专辑《PAST》在John Zorn的Tzadik唱片公司出版。从此他便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音乐风格多样,从Avant Garde到具象、新古典到工业噪音、跳舞音乐或电声民族爵士皆广泛涉猎。李劲松拥有多个创作代号并与不同的音乐家组成乐队或组合。例如DJ Dee用以创作实验电子,Li Chin Sung则专注具象和Avant Garde,PNF则是专为创作工业噪音而设,Khoomi Sound Machine,则是他开始电声民族爵士的尝试的又一新的代号,在这队融合了蒙古长调、自由爵士和实验电子的乐团里,李劲松负责电子原音、采样、唱盘等声响的设计。多年来,与李劲松合作过的音乐家或艺术家,足够写成一幅当代音乐场景的地图。
除了亚洲传声,李劲松新开设了一个厂牌Dicksonia Audio,专注于自己创作作品的出版和发行。这也有助于他拓展个人在创作上的自由度。频繁出席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或演出的李劲松,也在一些艺术学院和大学举行讲座,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他在创作或音乐工作的经验,希望让听众能拓宽思维去接受和看待艺术和音乐。
李劲松也参与包括中国独立电影和现代舞的配乐创作,他最近的配乐作品包括导演朱文的《小东西》、《火星纪事乐队》,《三元里》, 著名编舞家桑吉加的《那一年,这一天》、《前定的暗色》、《无以名状》、编舞家刘琦的《临池》、《临池舞墨》和參加了一些重要艺朮或音乐节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和Fabbrica Europpa,德国科隆三年音乐节,日本横浜三年展和北九洲双年展,香港新視野艺术节,波兰Moving Closer 艺术节,星加坡華艺艺术节,深圳建築双年展等等。
吴巍 Wu Wei
吴巍是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首屈ㄧ指的现代派笙演奏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 德国世界民族音乐协会会员, 德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德国音像版权协会会员,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后在上海民族乐团担任笙独奏家.1995年荣获德国学术交流协会(DAAD)奖学金,研读于柏林德国柏林汉斯•艾斯乐音乐学院。现定居柏林。
吴巍曾赢得国內外诸多知名音乐比賽的传统中国音乐奖项. 1996和2002年获得德国音乐比賽「Musica Vitale」首奖。 2004年,他作为ㄧ名国际音乐家荣获德国“世界音乐”最高奖「Global Root」,以表彰他对世界音乐的贡献和其卓越的成就。 2011年, 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 他与郑明勋 Myung-Whun Chung指挥的首尔爱乐合作演奏由陈银淑 Unsuk Chin为其所作的笙和管弦乐团协奏曲, 他精湛的演奏为其个人赢得了2011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先驱天使奖.
吴巍最为人所赞叹的是他以现代37簧高音笙在现代和即兴音乐、爵士融合音乐、新音乐和极简音乐以及其他许多音乐领域中,游刃有余的演绎能力和开创性。他还将中国传統音乐透过现代的形式和音乐概念传达,把中国传统器乐帶到ㄧ个新的音乐领域, 推向各类国际舞台, 使其成为国际乐坛公认的古老而不失新生力的世界乐器.
作为笙独奏家,吴巍曾与国际知名的指挥及管弦乐团合作,如长野健 Kent Nagano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古斯塔夫·杜达美 Gustavo Dudamel指挥的洛杉矶爱乐乐团,郑明勋 Myung-Whun Chung指挥的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和首尔爱乐,宜兰沃尔科夫Ilan Volkov指挥的BBC交响乐团, David Alan Miller指挥的阿尔巴尼交响乐团,Kazuyoshi Akiyama指挥的东京交响乐团,Jaap van Zweden 指挥的荷兰广播交响乐团,傅人长指挥的布兰登堡交响乐团,Jonas Alber指挥的比利時法兰德斯交响乐团, Heiko Matthias Foester指挥的慕尼黑交响乐团,李心草指挥的吕贝克爱乐乐团,Martin Fischer-Dieskau 指挥的台北交响乐团,邵恩指挥的台北市立国乐团,Samuel Bachli指挥的 Westfalen 新爱乐,Pannonische 奧地利爱乐乐团, Stefan Malzew指挥的新布兰登堡交响乐团,Jurjen Hempel 指挥的荷兰Metropole管弦乐团(由Guus Janssen所作的世界第一次结合笙和爵士乐团的协奏曲)等。
吴巍也和众多室内乐团合作,其中有德国现代室內乐团, 荷兰现代室內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新音乐团、柏林室内新音乐乐团、卢森堡小交响乐团、葡萄牙Utopica管弦乐团、維也納二十世纪室內乐团、比利时 Het Collectief乐团、美国混音(Cross Sound)小交响乐团等。
吴巍也在众多重要国际音乐节中演奏,如柏林音乐节、慕尼黑双年展、多瑙爱心根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 慕尼黑音乐万岁音乐节、华沙之秋音乐节、澳门国际音乐节、三得利音乐基金会2009年东京夏日音乐会、匈牙利Bartók艺术节、三年ㄧ次的科隆音乐艺术节、荷兰艺术节、荷兰新音乐日、2009上海电子音乐节、马赛音乐节、德勒斯登音乐节、旧金山艺术节等。
此外,在许多重要的爵士音乐盛典上演奏,并和享誉国际的音乐家如 Peter Kowald、 Gunter Baby Sommer、 Matthias Schubert、 Michael Riessler、Howary Levy、Ross Daly等合作。
吴巍演奏的世界首演曲目已超过150首(十首笙和管弦乐团协奏曲),曾演奏过約翰·凱吉 John Cage 、陈银淑 Unsuk Chin、细川俊夫 Toshio Hosokawa、Joerg Widmann、 Guus Janssen、 Enjott schneider、 Helmut Zapf 、 谭盾、陳其钢、 郭文景、陈怡、瞿晓松、周龙、许舒雅、陈 晓 勇、 钟耀光、秦文琛、贾国平、黄若 、董昭民、钟 启 荣 、王琳等作曲家的作品。
吴巍以ㄧ笙作曲家的身份,荣获法国洛約蒙基金、德国萨克森州文化创作基金、慕尼黑音乐万岁委约创作奖金、 芝加哥Sloght基金、 巴黎玛拉考夫剧院委约创作奖金和漢堡汉莎文化基金。他也是莫札特协会克姆尼茨埃塞別墅(Villa Esche of Chemnitz Mozart Society)、 巴黎Montbelizrd剧院、 汉堡汉莎文化中心,以及纽约 Civitella Ranieri基金会的驻馆艺术家。
吴巍的音乐已录制成CD和DVD发行。 如TDK唱片公司2000年出版的DVD「律动与舞 (Rhythm and Dance)」,这是吴巍和 长野健 Kent Nagano指挥的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 Wergo唱片公司2009年出版的「沈默是唯一的音乐 (Silence is the only music)」、法国经典電台 (Signature Radio France) 2009年出版的「冰山 (Iceberg)」等。
个人网站 www.wuweimusic.com
德国“世界音乐獎”最高奖「Global Root」获奖贺词摘录:“吴巍高超的笙演奏技艺另人惊叹, 他对音乐新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 他与不同风格和不同方向的音乐家的合作无约束无边界, 他的作曲和即兴才能令人信服, 他的舞台表现力引人入胜…… “
http://www.shcnmw.com/index.php/en/musician/2012musiciansainkho.html (EN)
Sainkho+Dickson live in NUTS Chongqing
时间:10月13日礼拜六20:30 /13rd Oct
地点:重庆坚果俱乐部 /NUTS live house
地址:沙坪坝区沙中路重大A区南门下行300米 重大科技园平街层
入场低消:120元
预售:80元
预售方式:
坚果俱乐部(10月11日前每晚19:00-02:00)
[email protected]
Jazz Improvise Meeting Festival 2012
南怀瑾先生辞世!
UCCA Culture Festival 2012 Beijing
主办方:三联生活周刊
合作主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9月15日(周六)- 9月16日(周日)
Sainkho Namchylak + Dickson Dee + Li Daiguo on 15th Sept
由《三联生活周刊》主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合作主办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思想•广场——三联生活周刊-UCCA文化节”将于2012年9月15日-1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UCCA举办。活动以“思想•广场”为主题,将UCCA多个空间造就成思想碰撞、智慧交锋、艺术体验的“人文广场”,汇集超过6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设计师、电影人、剧场表演者、音乐家,呈现25场讲座和对话、3场电影分享、6场艺术跨界活动、以及长达10小时的露天音乐演出等。
伟大的思想,是时代前进真正的动力源所在。文化节将这样的思想汇集、并讨论分享。“广场”取古希腊agora之意,在此,所有的参与者自由而公开地分析我们的憧憬、家园、历史,流行的观念或古老的智慧,以及关切,话题涉及文学、诗歌、艺术、音乐、历史、政治、建筑、设计、电影。在论坛对话的言语交锋外,文化节还呈现家庭活动、艺术工作坊等多元类型活动;音乐人将在798创意广场舞台上为思想打开音乐翅膀;多媒体戏剧、音乐剧场、先锋戏剧也会在UCCA空间内上演。
“思想•广场——三联生活周刊-UCCA文化节”嘉宾名单: 鲍栋、鲍里斯•格罗伊斯、鲍昆、白云鹏、毕岩、陈嘉映、崔卫平、陈卓、范竞马、丰江舟、格非、龚剑、高毅、韩碧如、姬超、阚萱、雷吉斯•德布雷、李带菓、李德庚、林洸耀、李劲松、刘索拉、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吕玮克、陆兴华、刘治治、欧阳江河、邱志杰、孙冬冬、史航、珊寇、尚垒、田霏宇、王军、汪建伟、王家新、万玛才旦、五条人乐队、吴秀波、新裤子乐队、熊亮、徐星、谢驭飞、乡有人、杨宏伟、尹吉男、易立明、卓别灵、左靖、张琳、赵汀阳、张永和、朱哲琴、The Money等。
票务: 活动免费。活动门票将于9月1日10:00时起,于官方票务合作网站魔时网(http://www.mosh.cn/beijing/)正式发放,发完截止。便于您更有效地参与领票,请提前凭手机号和邮箱注册用户。
更多活动详情可访问 www.ucca.org.cn 或 www.lifeweek.com.cn/agora
桑吉加《前定的暗色》雷动天下现代舞团2012年9月国际巡演
德国 埃尔福特 Erfurt
9月4日
Theater Erfurt
查询网址:www.theater-erfurt.com
第三站:
德国 科隆Koln
9月8-9日
Palladium剧场
第四站:拉脱维亚 里加
9月11日
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
第五站:波兰 华沙
参加在波兰举办的“中国文化季”
9月13、14日
华沙芭蕾舞学校剧场
Dreamy Senses – SAINKHO’S FOOD ART OBJECTS
Dreamy Senses
– SAINKHO’S FOOD ART OBJECTS
图瓦灵魂歌者声乐女伶Sainkho Namtchylak & 李劲松 DJ Dee
《梦 · 觉——Sainkho的食物艺术创作 》专场音乐演出
2012/07/07 8:30pm-9:30pm
表演时间Time:2012年7月7日21:00-21:30(20:30入场)
地址 Add: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北区入口处A3栋一楼
电话 Phone:0755 26037966
关注我们 Weibo:微博 @AT艺境味觉
免票入场 Free Ticket 位置有限 请尽早到场
People need food…
Every day…
That wa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human beings until now…
In very very ancient times human learned to use plants and roots to make food and to cook, to feed and to heal his body.
By time cooking is becoming art of foo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 is starting to be actual like the food.
As an artistic minded person, I like to express my visual senses on Food Art in forms, colors, pictures.
To make objective FOOD OF ART is process of completing all senses.
Process that is turning history of food making in to the FOOD ART OBJECTS
That is why the food for my art objects is taken from real food like: tea, coffee, chocolad, spises, wine, flavore.
All this momentary visual associations: taste, smell, feeling of consistence and of course the history of making food are expressed in my works, in the form of completed picture
梦 · 觉
—Sainkho的食物艺术创作
人们需要食物……
且每天如是……
而这种需求是从人类诞生至今都有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便学会将植物及其根部,用来制作成食物和烹调,用于食用和身体的治疗 。
经过时间沉淀,烹饪已经成为食物的艺术,与此同时,这门艺术本身开始如食物般真实。
作为一个拥有艺术思维的人,我喜欢通过食物艺术的形式、颜色和图片去传达我的视觉感受 。
创作这次食物艺术的过程是一个糅合所有感官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食物制作的历史转化为食物艺术的过程 。
Sainkho+Dickson June/2012 成都大爱音乐节+北京染骨音乐会
Lee Hangjun:16mm Film Multi-Projection Performance and Improvisation (ft. Dickson Dee) 李幸俊16米厘多投影表演 (ft. 李勁松)
Date: 16 May 2012 (Wednesday)
Time: 19:00
Venue: Run Run Shaw Creative Media Centre M1060 Multimedia Theatre
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pleased to present “Lee Hangjun: 16mm Film Multi-Projection Performance and Improvisation (ft. Dickson Dee)” as part of the Spring Program media art events.
The Korean film projection artist – Lee Hangjun participates in two events during his stay in Hong Kong – a series of hand-drawn soundtrack workshops and his signature 16mm multi-projection performance on 16 May with Dickson Dee (Li Chin Sung), renowned Hong Kong-based sound artist.
Lee Hangjun: The Projectors and Film Walk 16mm Multi-Projection Performance
“The Projectors” (2011)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inema, we always see the countdown leader and hear the beep sound just before the start of a film. In this performance, we hear sound
and emotional residues from narrative cinema such as laughters, clapping, and cheering. The projectors become the protagonists in this performance, facing the audience.
“Film walk” (2011)
Film perforations are the holes placed in the film stock during manufacture and are used for transporting and steadying the film. Film perforations identify the material as a film strip. The artist loads the film reel, and the projector’s optical sound head reads the perforation as a sound and he draws the film strip while walking. People can see and hear him walk. The audience will be able to experience the film strip’s movement. This project keeps expanding with handmade perforations, escaping from the original film company’s material and returning back to the basic ques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material and projector.
Lee Hangjun: After Psycho Shower 16mm Optical Sound Head Performance and Improvisation (featuring Dickson Dee)
“After Psycho Shower” (2009-2012)
“After Psycho Shower,” a 16mm multi-projection piece employs the famous shower scene from Alfred Hitchcock’s “Psycho” (1960) and Tony Wu’s “Psycho” (2001), deconstructing all the cinematic elements by embracing various performative mystique techniques such as sound and image delay, dissolving colour, and time and space into the real physical performance space.
** Email reservation is needed. First-come First served. Free admission. Free seating.**
R.S.V.P., email: [email protected] / 9138 3854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http://www.facebook.com/spring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