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科技網絡一同冒險,探索未知吧!──專訪「數位表演藝術平台」( Fly Global ) 現況

文/林珮芸

「數位表演藝術平台」為國藝會與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所共同合作,以參與國際藝術節、展會、交易會,與搭建數位表演藝術專業網站等實際行動方案,推廣台灣數位表演藝術作品,開拓更多國際網絡及發展可能。

 

 

Fly Global 以台灣數位表演藝術及與數位時代相關之作品推廣為主軸,圖為HH的《同步感染》。(攝影/陳藝堂*)

科技似呼吸一般如影隨行,觀賞表演前,我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評價、最後以線上付費購票(或者連實體票都省略,改以電子票取代)。數位科技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甚至有科技專家預估,無線上網( WIFI )未來將會成為人人有權享用的能源,和水、電一樣,便宜、隨手可得。舞台上的數位科技從配角躍升至重要位置,表演者與多媒體的互動成為國際巡演目光的焦點,傳統的表演藝術正經歷一場數位時代的革命,從過去的繁複漸漸簡化成輕巧、便捷( TO GO )。全球經濟不景氣、無國界時代來臨,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減反增,少數的異國情調無法再滿足觀眾的胃口,各國的藝術經紀人期待加倍深層的文化體驗,最好是不需要多言,即可以產生共鳴的全球共同經驗。

成立於 2014 年底「數位表演藝術平台」( Fly Global )正好乘著這股風潮,看到時代的需求,累積過去赴國際巡演的基礎,重焦台灣表演團體的「時代力量」,關注台灣中小型團隊在國際發展上的專業化與知識分享;同儕間彼此專業知識交流的管道,或是實戰經驗的討論反芻,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更相對地重要。由計畫主持人孫平、專案經理黃雯,集結精簡的 co-work 團隊,利用雲端工作方式,看似獨立但其實合作無間地完成一場又一場的巡演推廣、講座課程、策展人會晤,提高每一次聚會的無形價值,內化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行銷專業技能,整合國際觀眾與經紀人的反饋,做為藝術家未來的創作思維考量。

一人國際巡演成功案例

靈巧性,讓台灣節目在國際演出中蔚為優勢,圖為蘇文琪與一當代舞團到希臘演出《身體輿圖》。(圖源/一當代舞團*)

黃雯舉例說明:「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 ),他是一位難以定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打破舞蹈的規律,時常表現出一種破碎、割裂的特性。而且他的作品很好攜帶,基本上只有他自己和一台電腦」。梅田宏明以獨舞方式與數位媒體互動,將觀眾目光焦點單純凝聚在舞者的肢體,乾淨、純粹、風格鮮明,因此受到國際邀演不斷。在與台灣團隊的工作經驗中,黃雯觀察到,許多創作者一開始並沒有思考到未來國際巡演的可能性,因此初演時舞台規格超過國際一般中小型劇院規格,但經過一再地提醒和分析之後,台灣團隊也可以做到輕便、靈巧、成熟度的展現。

其中最符合台灣性格的「靈巧性」在國際演出中蔚為優勢,黃雯舉例說:「蘇文琪與一當代舞團到希臘演出《身體輿圖》,在當地劇院的工作人員找到一個更簡便換景的方式,從此降低舞團的工作量,對於團隊來說,是技術人員的互惠成長」。演出經費壓縮,巡演傾向人數少、技術複雜度降低、靈活性大、突發狀況應變性高,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是一次重新審視作品的機會。「藝術家想說的是什麼?」、「作品精神為何?」、「還有更簡約的做法嗎?」、「一定要出國巡演嗎?」,脫去了花俏繁雜的劇場技術外,人的溫度與情感顯得加倍感動、迷人。

此外,裝台的思維也必須打破過去的習慣,台灣團隊工作時間表多是週一到周四裝台,週五至周日演出;然而國際繁忙的劇院無法負荷長時間的裝台成本,黃雯笑笑說:「必須要考驗團隊用最短的時間裝台、彩排」。較為繁忙的劇院工作時間緊湊,周一周二裝台周三演、周四週五裝台週末演,一周兩檔作品輪替度高,數位表演藝術如何運用成熟的科技,讓舞台裝卸於時間與人力上展現高機動性,這是年輕世代勝出的特點。回到表演內容型式,長期觀摩國際藝術節的黃雯說:「這些年國際回過頭關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台灣剛好界於東南亞和東北亞之間,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單一型式」。台灣的社會風氣相較自由開放,並有政府的創作補助後盾支援,與日本韓國不同的大環境氛圍相較下,台灣中小型表演團隊呈現出多樣性的觀點,這也是吸引國際經紀人的賣點之一。

國際巡演的必要性
數位表演藝術平台( Fly Global ),以台灣數位表演藝術及與數位時代相關之作品的推廣為主軸,加上以建立有效與穩定的國際網絡為量度,從整合國際資源、活化專業網絡、客製公關聯繫、建立資訊平台四個不同面向的基礎。整合國際資源方面,對內包括作品資料的盤點整備、與演出團隊之間的定期聯繫,對外則主動 參與國際會展、拜訪藝術節與劇院,同時進行與台灣國內外各單位的橫向交流。過去在與各個團隊合作的工作的經驗,讓孫平與黃雯重新思考「國際巡演」的必要性,黃雯認為國際巡演是表演團隊的夢想,但需要長時間的成本投資,在考慮發展這條路線之前,必須要做好十足的功課。
「作品是否準備好?」、「是否了解當地的市場?」、「出國是為了開拓市場還是有其他的理由?」一長串的問題抽絲剝繭要藝術家靜下心思考,關於發展國際巡演與合作的整體長遠規劃。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下,跨國合作與資源共享成為數位表演平台的利基,國際經紀人親自到亞洲認識充滿潛力的藝術家,而傳統的買賣節目機制( market )也將被會晤型式( meeting )所取代。過去的國際巡演多以價錢為考量,在多方資源整合條件下,團隊認為有益才會受邀出國演出;然而國際間的合作思維不只如此,密集的工作坊、 co-work 將焦點放在討論作品的價值與意義。甫參加完日本 TPAM 的黃雯分享說:「在 meeting 的討論桌上,大家輪流簡報自己國家的狀況,深度的溝通加強文化交流,讓每一次的國際巡演找到非凡的價值」。
互聯網背後的跨國合作
數位表演藝術平台正是「共享經濟」的一環,資源交換、資訊透明、公開、溝通、平等、交流、共好、共享,這是數位年輕人的價值觀。新興的表演場館不限於劇院中心,許多小型的實驗劇場、咖啡店、美術館、藝廊、新媒體藝術節舉手擁抱數位表演藝術,其中包括: Today’s Art , 荷蘭 STRP , 西班牙 Sonar, Resonate , Node, Future Everything……。在非傳統的表演場域中,許多看見與看不見的可能蘊含其中,正如同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數位藝術,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穩固的標準答案。數位藝術來勢洶洶,然而若非科技產業的進步不會有今日的榮景,藝術反映最前衛的創新,舞台上需要產業的技術做為後盾。韓國三星大量關注當代藝術,然而台灣科技產業和藝術之間的距離還是很遙遠。以奧地利 Ars Electronica 的 paxels Lightpainting 為例,該團隊運用 LED 搭配無人機,以精準的度量與編舞,在戶外的夜色天空中,環繞周邊環境建築,創造出超越劇院體驗的驚艷感受。

強化台灣印象 獨一無二的新穎團隊

「數位表演藝術平台」踏實地陪伴(培育)台灣中型表演團隊,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也唯有加強國際策展人的「台灣經驗」( Local experience )才會讓他們對當地藝術家留下深刻印象。吃小吃、看表演、走訪各式正式與非正式的藝文場館、以精簡的書面(網站)資料傳達台灣表演團隊的特色,因為很難以單一個案歸納出整體性格,每一個團隊與創作者都是獨一無二,散發強烈的風格與企圖心,引起國際經紀人的強烈興趣。台灣看似不大,但在藝術的版圖上,勇闖國際實力堅強。資料庫的匯集、整合、分享,一步步以數位化方式建立台灣表演藝術的國際(國內)網絡。 Network 說的不只是硬體互聯網,同時強調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串連與合作。

狠劇場《我與我的午茶時光》於丹麥點擊藝術節現場演出,為Fly Global 推介的團隊節目之一。(圖片提供/黃雯)

有影、有溫度、有光、有愛
數位藝術最常受人詬病的是會因為科技的介入,讓人忘記作品的本質。對此,黃雯說:「首先要定義清楚」,舞台上呈現出結合理性與感性、身體與科技、曲線與直線、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有節制的濃郁情感流瀉,渴望與觀眾進行一場親密的溝通。反觀數位科技,或許是更有溫度的表演藝術。

在這一場數位藝術的盛宴中,台灣藝術家作品質地不遑多讓,然而表演藝術也從單一表現進化( present )為邀請觀眾參與( invite )。藝術家不該僅僅想著出國巡演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反之應該加強與當地的文化交流,增強表達能力,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獨特的魅力。在高度競爭的亞洲市場,沒有一個團隊是唯一的選項、不可或缺的存在。積極地參與國際公共議題,大膽發言,勇敢交流,主動認識別人也讓他人認識自己。藉由網路的便捷、超越國際,有一種友誼正慢慢凝聚。牽起手如同開啟手機社交網站,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分享的照片,都吸引讀者的目光。更多跨國合作的可能、更長遠的藝術激盪計劃,正一點一滴地匯集成流、水到渠成。

Changee 噪咖,位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樓,空間內的所有裝置皆可發出聲響,為顧名思義的「噪」音「咖」啡館。(圖片提供/林珮芸)

 via:http://mag.ncafroc.org.tw/